徐皓峰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上官雲) 29日下午,《藏身與下山:徐皓峰的武俠鏡像》新書沙龍在北京舉行,作家、導演徐皓峰、評論家李敬澤、演員張譯等人就徐皓峰的硬派武俠小説及紀實文學與讀者展開交流。
家學淵源:研究傳統武學因受到家族長輩影響
2014年的中國電影,與徐皓峰有不少關聯點。年初,著名導演陳凱歌根據徐皓峰的長篇小説改變稱的首部武俠大片《道士下山》開機;4月作為電影《一代宗師》編劇之一的徐皓峰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而徐皓峰第三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師父》即將在7月1號開機。而這些,均與“武俠”兩字有關。
徐皓峰對中國傳統武學和民間武人的研究興趣源於家族一位長輩影響,這就是他的二姥爺李仲軒。李仲軒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拜師習武,被自己書香門第的家庭逐出,歷經坎坷後成就較高武學修為。後來,徐皓峰追隨李仲軒並幫他整理形意拳普的遺存與心法,對中華武學開始理解並漸有心得。
在之後數十年內,徐皓峰專心於蒐集和整理民間武術資料,採訪眾多民間武術高手和道、佛學者,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向。他在談到自己創作的初衷時表示,自己曾採訪過很多武術界和道學界的長老,經過長時間接觸積累了一些資源後才開始動筆,“因為這些人給我講到的一些拳理,讓我覺得需要用一種方式傳承下去。”
“中國古代文人把自己的詩歌鑲嵌進小説,望其流傳,我和他們是一樣的,將拳理鑲嵌進小説,希望它得以流傳。”徐皓峰透露,其實他最得意的不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故事,反而是一些比較簡潔的武術方面知識點。
一個苦哈哈的純正文學青年
迄今為止,人民文學出版社共推出六部徐皓峰作品,分為非虛構與虛構兩類。其中《逝去的武林》、《高術莫用》、《武人琴音》為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拳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武學造詣與生活言行等武術實踐的口述紀實;非虛構類則是《武士會》、《刀背藏身》、《道士下山》等三部。其中《武士會》于2013年出版。
借新書出版機緣,徐皓峰回憶了自己的寫作歷程。在開始寫武俠小説之前,徐皓峰已經在寫作之路上摸索好幾年,“真是非常苦哈哈的純正文學青年。”
將自己的作品歸為純文學寫作的徐皓峰開始並沒能因作品知名,在後來整理有關武俠口述歷史資料的同時,徐皓峰認為有些資料丟掉太可惜,便決定重新以一個小説家的身份把這段歷史寫出來,“我對武林的接觸面相對來説比較窄,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貪天之功,假裝會武術出了好多書,還拍了電影。”
徐皓峰一再表示,自己其實當了很長時間“失業者”,這不意味著掙不到錢,而是失去了大學時代所學的電影專業,但最終還是回歸導演之位,“所以,我的武俠小説跟口述歷史實際上都是文學實踐之路。”
作品在中國現代小説中形成較為獨特脈絡
在當天的沙龍上,諸位嘉賓對徐皓峰的文學、影視作品進行探討。李敬澤認為,徐皓峰的作品在中國現代小説中形成比較獨特的脈絡。內容的確受到武俠小説小傳統的影響,但與金庸等大師的作品也不盡相同。李敬澤感慨,自五四以後,小説似乎逐漸變成“高大上”的東西,乃至變成須有知識分子話語來支撐,但實際上中國傳統古典作品中存在著“江湖與民間”的傳統。
“中國傳統小説甚至偉大的小説,一定面對那些能與作家充分共用經驗的那些讀者。小説藝術本身就是探索人生的不可能性。”李敬澤表示,目前基於人世間輕易和經驗共用確立的敘事傳統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徐皓峰的小説是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性,反思現代以來文化進程的生活狀態。
演員張譯也是徐皓峰的粉絲之一,近期曾讀過徐皓峰兩個短篇。在他看來,觀眾很可能會因為對《道士下山》的關注而忽略徐皓峰的短篇作品,“能夠寫出這樣短篇的大家越來越少,在目前網際網路語言暴力特別明顯的情況下,這套書能讓人沉靜下來,也給了我們對既有文化傳承的很好地提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