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上官雲) 1日下午,首屆騰訊文學獎在北京頒發。獲獎者之一、知名作家蘇童發表演講分享寫作經驗,並講述對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理解。在蘇童看來,寫作的能源就是記憶。而當年盛極一時的“先鋒文學”並非群體性寫作,尤其自己在後來的創作中,離“先鋒”這個江湖越來越遠。同時蘇童表示,在創作中其實很少有人會真的把取悅市場、讀者作為寫作目的。
作品改變電影曾獲奧斯卡提名 談寫作:能源是記憶
出生於1963年的蘇童是當代知名作家,曾著有《紅粉》、《我的帝王生涯》等書,當年更是因小説《妻妾成群》而名噪一時,這部作品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獲提名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13年,蘇童以一部《黃雀記》回歸讀者視線。蘇童告訴大家,作品改編影視劇的確會帶來很多利益,但不是作家必然要考慮的、主動性的選擇,“如果有這樣的機會當然可以嘗試,口碑不好也沒關係,因為影視産品屬於導演或某家公司,並不能代表我。”
當年“先鋒文學”作家群體曾風行一時,創作幾乎均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晚期,蘇童亦被認定屬於其中一員。但蘇童表示,他們並非群體性的寫作,之所以在某些創作特徵上有些吻合,可能源自對當時已有文學秩序的反叛與顛覆。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寫作其實都發生了一種變化,“尤其在後來的創作中,我離‘先鋒’這個江湖已越來越遠。”
“寫作的能源其實就是記憶,關於時代、社會。”具體談到創作,蘇童強調記憶的重要性,並將之形容為“百寶箱”,認為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壓箱底的記憶,或許是一個小城市,一條街道,而此前在蘇童作品中頻頻出現的香椿樹街便屬此類。
在蘇童看來,當一個作家把寫作作為職業時或許很難秉持同一種創作精神。隨著年齡增長,作家本身會對作品空間有所拓展抑或後撤,“我在寫作的姿態上出現‘後撤’,現在寫出‘爽’的作品是我的美學訴求。而事實上,很少有人會真的把取悅市場、讀者作為寫作目的。”
論現實主義文學:描寫生活的小説未必描寫現實
一般來説,當人們想到現實主義文學的時候,注意力會集中在“現實”兩個字上,認為應當描寫現實生活,反映真情實境。但在蘇童看來,一部描寫了生活的小説未必描寫現實。
“文學作品中的‘現實’總是閃爍不定,處於和大家‘捉迷藏’的狀態,不容易被發現。有時作品描寫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誤會,即作者描寫的現實是對於真相的理解,這個説法值得商榷。”
在蘇童眼中,好的現實主義作品繞不開“當下”,但並非把讀者帶往熟悉的、喧囂的鬧事,而是將一個偏僻、遭人冷落的地帶展現在公眾面前,從那裏能發現某些被遮蔽的小事物,而這才是生存的真相。
蘇童以短篇小説《巨型收音機》為例對此進行解釋。在這部作品中,一對喜歡古典音樂的中産階級夫婦買到一個能收聽類似隱私的機器,了解到不少頗為體面的家庭的難處和問題。在蘇童看來,這個小説在大意義上象徵寫作文學時代的“現實”,一個作家的寫作有可能便類似這種收音機功能,即“讓人們聽到最神秘的、室內的聲音,是一個作家生命中所作小説的真相之一。”
此外,蘇童還表示,小説的現實很像開放的建築工地,通過多重地讀者參與、批評家闡述可以得到擴大與再生,極具延伸性,“今天的現實一定會成為明天的文學。”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