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清除青銅器銹斑
“這幾天很多記者都在問我‘全國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腐蝕損害’的問題,其實這不是最近出爐的數據,而是10年前國家文物局開展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專項調查時就統計出的結果。時隔數年又被社會廣泛關注,説明大家對國家文物事業越來越重視了。”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文物藏品保護環境堪憂
2004年4月,為了減少由腐蝕原因引起的損失,更有效地管理和保護館藏文物,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項目歷時3年,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803家各類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1470余萬件(組)館藏文物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其中處於瀕危腐蝕程度文物29.5萬餘件(組),重度腐蝕程度文物213萬餘件(組),中度腐蝕程度文物501.7萬餘件(組),分別佔全國館藏文物總數的2.01%、14.52%和34.13%,文物腐蝕損失狀況相當嚴重。
時至今日,我國館藏文物的腐蝕損害現象仍然未明顯改觀。單霽翔簡單列舉出了一些因素:空氣凈化技術應用較少、環境控制設施簡陋、光環境普遍不規範、空調設施使用不當等,加劇了光照、濕度、溫度、黴菌、各種空氣污染物、蟲害等對藏品損害的程度和速度。另外,由於材料污染或使用不當,也對藏品産生危害。加之目前我國文物藏品庫房面積嚴重不足,庫房中文物密集堆放現象十分普遍,這就又造成了人為損害。“可以這樣説,目前我國大多數市縣級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文物藏品保存環境不達標,一些博物館內恒溫恒濕、空氣凈化等文物保管專用設施幾乎完全空白。”單霽翔對此憂心忡忡。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2月24日國新辦發佈會上曾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文物修復投入6億元,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有所改善,庫房提升項目安排2.5億元;“十二五”期間投入力度加大。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3年,館藏文物修復投入8.17億元。
文物修復人才稀缺
除了經費問題,國內文物保護方面的人才短缺也是煩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坦言,動手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很多入了行的人很長時間都上不了手。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需要的是有職業技能的人,但中國目前還找不到一家文物保護職業院校。而國外不乏此類學校,而且要求相當嚴格,如在義大利的一所文物專業職業學院,從業人員必須先取得藝術史或者物理、化學學科的合格證明,再去學習和申請文物保護專業的畢業證,拿到畢業證後還要經過考核才能擁有上崗證。在這個問題上,國內有文保專家曾經指出,傳統文物修復是一個耗時長、回報低的工種,修一件文物短則數月,長則幾年,卻看不到明顯經濟回報。這都是造成行業人才缺口的原因。
人才的缺失隨之帶來的是科研能力的下降。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運作評估報告表明,全國83家一級博物館兩年的定性一級指標的得分率中,科學研究最低,得分率僅43%。代表性研究成果平均得分率則更低,只有27%,是所有評估項目中最低的。即使就國家級博物館來説,科學研究也仍然是具有瓶頸性質的制約性弱項。
“我國博物館科學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博物館科學技術人才隊伍的發展,遠遠滯後於博物館建設的速度和規模。另外還有學科交叉融合不夠、新興學科發展速度慢、科學技術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匱乏等問題。”單霽翔説。
如何破解保護難題
談及館藏文物存在的問題,張廷皓更願意用“病害”代替“腐蝕”的説法。他指出,想要應對這些問題,亟須從開展可移動文物健康普查、研究適用技術、改善存放環境三方面入手。
“現在的文物普查,主要集中在對文物數量、等級等方面進行調查,下一步要增強對可移動文物健康狀況方面的專項‘普查+體檢’。二是保護和修復適用技術要提高。例如青銅器和鐵器的粉狀銹損害比較嚴重,紙質和紡織品文物的折痕病害高、石頭要防風化、瓷器要防破碎,這就要求針對他們的病症下藥,研究各自適用的新技術。三是存放條件需改善。文物的存放是有規定的,紙質文物需要的溫度、濕度、光度肯定和銅器需要的不一樣,目前國家的一些大博物館面對文物病害都已經保護住了,不再任其繼續發展,這是較好的結果。但基層中小博物館的藏品存放條件還很差。有些地方甚至長期缺少標準化保管空間。”張廷皓説。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延聲認為,珍貴文物在實施保護過程中應謹防“次生災害”,應加強對文物保護資金的監管,重視文物保護措施的監管,建立一批文物保護專家隊伍,同時建立國家級文物健康檔案,全面梳理國家級文物。對野外的岩畫類文物根據價值、珍稀程度,文物的健康狀況,周邊環境的影響等,建立國家級文物健康檔案;對“病危”文物要制定及時的搶救措施,如一些珍貴的岩畫,不能因為資金的問題,通過年年塗抹“保護霜”來完成,而要下決心採取一勞永逸的措施,如:用全封閉建築來保護,這樣雖然投入大,但屬於一次性投入,效果會更好。
國家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基地亟待建立
“我國應該擁有強大的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在我國的博物館和文物收藏機構中保存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國文物藏品,還有數量更為巨大的中國文物收藏在民間,也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國文物藏品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因此,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和修復的巨大需求客觀存在。”單霽翔呼籲。
在建設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方面,也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單霽翔介紹,正在建設中的故宮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和北院區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平臺,今後將共同構成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
為此,單霽翔提交了《關於建設國家古代文物藏品保護技術研究中心的提案》,建議依託故宮博物院,聯合相關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共同組建國家古代文物藏品保護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古代文物藏品保護技術研究中心應站位世界文物保護領域前沿,堅持科技保護項目對社會開放,支援和鼓勵國內外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機構等一切可以為中國文物藏品保護提供支援和有所貢獻的力量,平等參與承擔科技保護計劃和項目,聯繫組織世界領域的文物保護領域專家進行重點古代文物藏品保護難點問題的研究,並不斷取得成果。以當前古代文物藏品科技保護重大需求為導向,以重點解決科學技術的熱點、難點和瓶頸問題為核心,積極推動文物保護事業的不斷進步。”他告訴記者。記者 李珊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