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網上圖書銷量榜遭質疑 專家:權威性很有限

時間:2014年02月25日 09:26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一些媒體紛紛報道網路圖書銷量榜造假,引起關注。本來網上書店設立暢銷書排行榜和圖書評價,增強了與讀者的互動,成為讀者購書的重要參考,但沒想到卻成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平臺,引來諸多質疑和批評。

  記者今天登錄一些網站的圖書頁面,發現有很多排行榜。但業內人士指出:“許多圖書榜單的評定者可能根本沒有讀過上榜書籍。 ”

  為什麼會産生這種現象?有專家分析:“現在的圖書市場有個規則,即經濟效益勝於社會效益。這個規則過去是潛規則,現在已經變成明規則。規則之下,所有的書都被放在利潤的角度去衡量,而一味地追逐利益,自然會出現許多問題。 ”

  網上買書,已成很多人的習慣。除帶著目的性購買外,偶爾也會參照網站的圖書銷量排行榜。但有時按榜單買回來的書,不甚理想。據報道,有書店人員説,很多讀者平時沒時間到實體書店買書,一年來一兩次、且帶著購書需求的讀者佔到八成左右,他們會很關注半年或一年的圖書排行榜。書店自己製作銷量排行榜,一是為了給讀者提供參考,二來也為增加書店的影響力。

  據報道,有的圖書從業者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商業手段,比如説花錢買榜。有報道曾經詳細披露其中的操作過程,“出版社花錢從書店、網路書店把自己的書買回來,造成一種銷售量上的假像,讓讀者覺得這本書銷量很好,跟風去買。但實際上,銷售量本身並不一定代表書籍的品質”。

  有分析稱,銷售量大,可能是因為標題吸引人,可能是因為作者是名人明星,也可能是因為題材熱門等。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很多暢銷書籍,但潮流一過,人們還能記得幾本?

  文學評論家白燁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許許多多的榜單羅列了很多書,但是這些榜單的權威性、公正性都很有限。

  “文化事業本身還有文化傳承、文化積澱、社會效應等內涵,缺少這些內涵,文學和文化就變得和一般的商品一樣。人類永遠都需要一些精神的東西——非物質、非商業化的東西,而不能只有商業、只有商品。 ”白燁如是説。

  □本報記者/楊 競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