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在活動現場
中新網北京1月25日電(上官雲) “我是個沒文化的人,寫這本有關精神病人生活的書並非想表達什麼主題,只是想讓自己開心,同時希望借這本小説喚起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注。”25日下午,女詩人小安攜新書《我們這兒是精神病院》在北京舉辦分享會,提及寫作初衷,小安如是説。
談新書:自嘲“沒文化” 寫作只是想讓自己快樂
小安生於1964年,“非非主義”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種煙葉的女人》、《路上一盞燈》等,畢業于軍醫大學,80年代末轉業至地方精神病醫院做護士,現居成都,新書便創作於此地。
“我在大學學的是護理專業,畢業時正好大家紛紛開始寫詩,因此對工作分在哪兒也並不在意了。”小安回憶,書中的文字大致開始於在2008年。時值汶川地震,她忙著把病人轉移到一個花園裏面,“當時天在下雨,我就沒頭沒尾寫了一些感觸,反響尚好。後來就這樣慢慢堅持下來了。”
提及創作,小安自嘲“沒文化”,坦陳並未想在書中表達什麼主題,寫書只是想讓自己快樂。小安表示,她能夠把自己的工作與寫作分開,而自己並非作家,寫作只是業餘愛好,習慣白天上班,晚上用文字記錄感觸。因此,這本書中的文章是“積少成多”陸續寫成。
”這本書寫到快一半的時候,大約6萬字左右, 總感覺離著真正完成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可是出版社來催稿,我就加快速度完成剩下的半部,原來勤快點還是能寫完的。”小安笑稱,雖然書中使用了不少詩化的語言,但她在創作時並非刻意如此,僅憑對語言的使用習慣信筆完成。小安透露,書中的配圖基本都是自己完成的,雖然在此之前從未學過繪畫。
“我可不希望同事知道我寫了這本書,因為我不想讓他們看到我在書中披露的那些尷尬事兒。”小安調侃道。
談工作:精神病人的生活很痛苦 望通過新書喚起社會關注
對大多數人來説,瘋人院是一種象徵、一個在罵人與嘲笑時才會想起的字眼,小安卻真實地在那裏工作了三十年,見證並記錄下瘋人院裏的種種歡笑與淚水、荒誕與離奇,難得的是這些記錄不獵奇、不嘩眾取寵,而是有種眾生平等的溫情。
小安書中的精神病院,有一條落滿櫻花的小河,一座小橋,一座花園,瘋子過著幼稚園般的生活,唱歌,踢球,吵架,生病,看電影。其實在哲學上,常有哲學家將瘋癲與天才並提,或將瘋癲作為一種隱喻,如福柯所説,瘋癲“揭示了真正的問題所在。” 然而小安卻説,她在這些年的工作中,並沒有發現所謂的“天才”或者有病人表現出什麼“天才”的徵兆,而且很多病人的病情終生無法醫治。
據小安介紹,精神病人的生活其實很痛苦,每天服藥有特定計量,並且必須終身服藥。當病情好轉時,這些人的行為舉止與常人無異,有些甚至會編謊話,想逃離醫院。
“但奇怪的是,半年或者一年後,曾經糾纏他們的那些幻想、幻聽又回來折磨他們,讓他們重新陷入那個可怕的世界。”小安説,心理學固然可以給病人一些安慰,但對症狀的改善作用不是很大。而她本人能力有限,希望通過這本書來喚起大家對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