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雪濤新作《被誤解的對話》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當下海外漢學家解讀中國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棟,本書旨在解析他們的觀點從何而來。新書活動中,北京大學教授賀衛方評價説,讀了這部作品,“我仿佛有一種進入凡爾賽宮鏡廳之感———自己在一面面鏡子裏,但不同角度的鏡子所顯示的我又是如此多樣化。我們可以看出自己習焉不察的某些面相,同時也可以看出被鏡子扭曲了的形象。”
《被誤解的對話》共分三輯:在第一輯中,作者試圖從闡釋學和當代學術的角度,闡述海外漢學研究的正當性、合法性及其意義,並對民國期間漢學與中國學之互動進行梳理。第二輯主要考察了德國漢學家的中國敘事如何反映明清之變以及晚清民國之變,選取的人物有湯若望、福蘭閣以及傅吾康父子。在第三輯中,作者選用了幾個具體案例來説明中西互視與互釋的重要性,涉及的西方人士既有經典翻譯家衛禮賢,也有目前研究不多的白樂日、許理和、羅哲海。
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中國學術需要漢學,漢學需要源自中國學術的資源,它們都需要闡釋學。李雪濤教授的新書把這個觀點闡述得非常透徹:沒有闡釋學的漢學、沒有漢學的中國學術,都不太可能有什麼希望。(記者 趙大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