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又稱“攸千”,是我國北方民族的一種傳統遊戲。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唐朝時,盪鞦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戲娛樂方式。天寶年間,每到寒食節宮廷中還會豎立鞦韆供嬪妃、宮女們玩樂。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木的丫枝作為架子,在上面拴上彩帶製作而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再加上踏板做成鞦韆。
過去清明節前,平度鄉村有小孩的家庭都要架鞦韆,打鞦韆俗稱“打悠千”,一般于清明、寒食時節進行。鞦韆形式有兩種,一種叫“轉鞦韆”,一種叫“月鞦韆”。
轉鞦韆是一種可以同時乘坐多人的鞦韆,也稱“磨盤鞦韆”,其座位借用“牛鎖頭”,其旋轉方式類似公園裏的飛旋式天車,轉動速度可以很快,稍不留意就有甩出去的危險。民間“三險”—騎馬、坐船 、打鞦韆,其中“打鞦韆”即指打轉鞦韆。
另外一種形式叫月鞦韆,月鞦韆是一般人家所架的鞦韆。舊時習俗:清明逢在農曆二月間,從正月十六吊鞦韆;若清明逢在農曆三月,就從二月二吊鞦韆,總要跨一個月頭,故稱“月鞦韆”。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