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偉大的革命家、20世紀中國第一位偉人,今年是他及其親密戰友廖仲愷逝世90週年。
致力於民主革命
孫中山從青年時代起就憂國憂民,“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把“改良祖國、拯救同群”作為畢生奮鬥的理想。他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並付諸實踐。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青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綱領,但是遭到冷遇。從此,孫中山不得不放棄改良思想和行醫職業,轉向民主革命。他的一生始終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愛民精神、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理想精神和民生為本的博愛精神。在他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領導下,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腐朽的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為中國開創了走向共和的新時期。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加之革命黨本身的渙散軟弱,孫中山既定的目標未能實現。但是他並不氣餒,從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中得到鼓舞和啟發。他接受共産國際、中國共産黨的建議和幫助,著手建立國共兩黨聯合戰線。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對三民主義做出新的解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充實反帝、反封建的內容,形成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在國民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毛澤東所説:“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
貢獻畢生精力
1918—1920年,孫中山完成《建國方略》,提出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但是,他未能將夢想變成現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孫中山夢寐以求的宏偉目標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孫中山為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國家的統一和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1953年,毛澤東在謁拜中山陵時説:“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産。”1996年,江澤民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30週年大會上,將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並列為20世紀中國的三位偉人,深情地指出:“孫中山先生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産,特別是他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孫中山逝世80週年時説:“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對他懷著崇高的敬意,從來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援者、合作者、繼承者。”
孫中山給我們留下大批精神遺産,他所提出的“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現實意義:統一祖國,就是要促成祖國大陸與臺灣的統一;振興中華,就是要實現全民全面小康,實現祖國的現代化,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孫中山未能等到這一理想的實現,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他的革命遺志成為中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他的革命奮鬥精神成為中國人民永遠進取的動力源泉。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