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20世紀花鳥畫勃勃生機
門人半知己(印文)
齊白石
齊白石、于非闇、王雪濤是享譽20世紀中國畫壇的花鳥畫大師。三人有師徒之緣,又同為北京畫院畫家,但在藝術面貌上卻各開新境:齊白石以“紅花墨葉”的大寫意成一代宗師;于非闇以同宋人比肩的工筆畫再開新貌;王雪濤以靈動逼真的小寫意鶴立藝苑。
6月30日,由北京畫院組織策劃的“門人半知己——齊白石、于非闇、王雪濤花鳥畫新境”特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對外展出,匯聚北京畫院所藏齊白石、于非闇、王雪濤的花鳥畫作品70余件。
“門人半知己”是齊白石晚年自刻的一方常用印。拜入其門下的弟子,白石老人以藝術上的知己相待。王雪濤原名王庭鈞,1923年同李苦禪一起拜齊白石為師,拜入師門後,齊白石為其更名為“雪濤”。1929年,于非闇正式拜師齊白石,向他求教山水、篆刻。藝路漫漫,門人知己相隨,譜寫出20世紀中國畫壇的一段段佳話。
本次展覽以花鳥畫為切入點,從“溯師承”“法古人”“師造化”“言心跡”四個維度,將三位不同類型的花鳥畫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齊白石、于非闇、王雪濤師徒三人皆強調對古人的臨習。展覽中的齊白石《追摹八大山人鴨圖》是其75歲時所作。原因是他41歲時勾摹的《朱雪個小鴨子》忽然丟失,齊白石頗為惆悵,於是便取紙用心追摹。正是對古人佳作的不斷臨習與汲取,成為三人花鳥畫自創一格的根基。
花鳥畫不僅是自然景物的藝術再現,更是藝術家托物言志、表達個人情感與心跡的重要方式。齊白石晚年客居北京,時常懷念家鄉風物,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如展覽中的作品《柚》,齊白石便在畫中題詩“家園未剩閒花地,橘柚葡萄四角多。安得趕山鞭在手,一家草木過黃河。”于非闇親身經歷新中國成立後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激昂的精神注入筆端,筆下的花鳥更趨於清新歡快、明亮雅健。王雪濤的花鳥體現著人民大眾的審美趣味,追求生趣盎然的自然天真。
于非闇、王雪濤不僅是齊白石藝術上的知己,更繼承了他藝術革新的理念。師徒三人分別選擇大寫意、工筆、小寫意三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各自的時代開拓出花鳥畫新境,也使得20世紀花鳥畫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