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永不止歇的探索欲會不會成為罪惡的淵藪?
一眼望過去,詹姆斯·格雷長得如同西方古代的哲人畫像,只是鼻樑上多了一副眼鏡。你或許能猜到,讓這種人去拍商業片,結果只會是商業為皮、哲學為骨。沒錯,事實就是如此,他的上一部院線作品《迷失Z城》就得到了“悶片”的評價,而最新的這部《星際探索》從片名到演員陣容都引人遐想,當你抱著觀賞太空探險片的心態坐在大銀幕前,結果卻發現這竟是一部“哲學電影”。
如今的好萊塢,迎來了一股太空電影的風潮。從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到諾蘭的《星際穿越》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眾多名導紛紛朝這一題材下手,觀眾反響相當不錯。就在去年,第一位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個人經歷被搬上銀幕,演繹成《登月第一人》,就連近來火熱的流媒體大戰也出現了自製太空劇集,蘋果旗下的Apple TV+同樣瞄準太空競賽,來了一齣架空歷史的《為全人類》。
在這種態勢下,不少觀眾帶著預設心態走入影院,觀看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大片”,卻大失所望,敗興而回。沉悶、無聊、乏味成了觀影過後的高頻評價。這並不奇怪,電影雖冠以《星際探索》之名,卻只是以此為包裝,講述一個父子心魔的故事。如果觀眾對此並不感冒,很容易覺得貨不對板,進而嗤之以鼻。更何況眾目睽睽的影院,本就不是靜下心來開始個人求索的理想地點。於是,媒體評價出色,觀眾口碑糟糕,北美票房相當慘澹,堪稱口碑兩極化的又一范例。
但這絕非一部可以直接忽略的低水準作品,它甚至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觀影驚喜。影片始於一場災難,宇宙“潮涌”頻繁席捲太空與地球,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空間站、飛行器也隨之嚴重受損。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宇航員羅伊就遇上一次,差點命喪黃泉。這本是太空電影的常見套路,無甚稀奇。稀奇的是災難的起因讓人大跌眼鏡,原來這一切竟因為羅伊的父親。國事搖身一變成了家事,這樣一來,國事或許可以通過家事的途徑來解決。很快,羅伊被徵召進一項任務,與他不知所蹤的父親通信,進而確定他父親的所在,以便採取措施。羅伊踏上了尋父之旅,他心裏清楚,所要面對的不只是浩渺宇宙,還有潛藏的心魔。
心魔早已牢牢地攫住了這對父子。羅伊的父親是一位被塑造的太空英雄,主導了前無古人的利馬計劃,遠赴太陽系邊緣,去尋找外星智慧生命。幾十年來,他一去不回,拋下家庭,拋下羅伊,一直飛到海王星,來到太陽系的盡頭。羅伊從小父愛缺失,心門緊閉,性格孤僻的他可以前往浩瀚宇宙,卻無法對旁人敞開心扉。
可悲的是,湯米·李·瓊斯飾演的羅伊父親不僅犧牲家庭,更要犧牲同僚,為了尋找外星生命,他一路向前,根本沒有做返回地球的打算。與他一起參與利馬計劃的同事都成了“人質”,有家難回。內部衝突無可避免地爆發,人員死亡,飛船賴以驅動的反物質反應爐被破壞,導致向外發射“潮涌”,造成宇宙災難。這一悲劇引出一連串終極命題:如果人類是靠探索欲不斷進步,那這種探索慾望會不會也成為罪惡的淵藪?看似正當的目標能不能成為犧牲他人的理由?英雄的背面是否潛藏著魔鬼,超人或許就是罪人?
羅伊的心魔來自這個離他而去的父親,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當羅伊被踢出美國太空司令部的計劃之後,他沒有放棄,而是潛入火箭底部,非法進入飛船,在一場混亂的衝突中取得了勝利,贏得飛船控制權,繼續尋父之旅。至此,父子兩人産生了奇妙的呼應,都成為既定計劃的叛徒,並導致他人死亡。當羅伊忍受住太空的孤獨寂寞,一個人到達海王星的時候,他看到了父親所在的那艘航太器,像是大海中的一艘鬼船。打開艙門,滿是屍體,寂靜無聲,只有作為劊子手的父親一人,仍然帶著執念,不願屈服。他為了看似崇高的理由而讓所有人喪命,可結果卻無比沮喪:在已知的宇宙範圍內,沒有外星智慧生物的總計。
走火入魔的父親最終無法同自己講和,帶著尋找外星生命的心魔,自斷生路,死在飄向更遠宇宙的路上。完成尋父之旅的羅伊卻最終解開了心結,並炸毀了“潮涌”的來源——那艘破損的航太器,這裡當然有著巨大的劇情漏洞,微小的飛船如何能頻繁將“潮涌”傳導至遙遠的地球,又如何在放出致命威力的同時保證自己運轉如常? 且不去深究,影片最後,父子兩人走向看似相反實則相同的結局,父親飄去更遠的太空,兒子回到出生的地球,但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他們的“家”在不同的方向。
父親的心魔隨著肉體毀滅而停止,羅伊的心魔隨著尋父的完成而結束。羅伊不再孤僻,不再焦慮,曾經破裂的婚姻如今也有了轉圜的餘地。可能只有羅伊清楚,這項拯救宇宙的任務對他而言,是一次私人尋父之旅,拯救人類只是順便。羅伊的一句臺詞,影射出父子兩人此前抱憾的命運:“他只看得到外太空沒有什麼,卻看不見他眼前所擁有的。”羅伊的父親只顧尋找外星生命,卻不曾關注星球之美。羅伊迷茫于父愛缺失,卻不曾留意身邊包圍的關心與愛。
除去影片縈繞不出的哲學命題與思辨特徵,《星際探索》對於未來太空旅行的想像也別開生面。本片的太空想像是建構在現實科技之上,並沒有奇形怪狀的宇宙飛船,卻有著客觀存在的惡劣生態。月球旅行在影片中已經非常成熟,並排設置的座位,客艙娛樂系統,以及付費購買的枕頭和毛毯,這些都顯示出太空旅行的成熟商業特徵。火箭可以直接降落,回收再利用,月球車和宇航服也與現實版本所差無幾。科技進步的另一方面是社會現實的依舊絕望,月球基地儼然地球城市的翻版,可供拍照的假扮人偶,隨處販賣的紀念品,老舊的街道與標識,所謂的外星基地被地球完全同化。更可怕的是,月球車前行時,周圍會突然竄出幾輛“不速之客”,他們是月球海盜,而襲擊的理由仍然是似曾相識:資源掠奪。
於是,這部NASA提供照片素材、洛克希德公司參與飛船設計的太空電影,將人類探索宇宙的現實歷程與對未來星際旅行的合理想像融為一體,並傳遞出一個通俗易懂的道理——如果人類沒有戰勝自己那點心病,即便萬千光年過眼,燦爛群星尋遍,又有何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