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啟示:接地氣方能傳得開、留得下
接地氣方能傳得開、留得下
——來自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啟示
日前,隨著話劇《小鎮琴聲》第二輪演出的結束,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落下帷幕。5年時間,每年演出4個月,參加展演的演出團體132個,上演大小劇場的劇目165部,演出場次達到671場……全國各地的國家院團、民營劇社以及部隊、社區、學校等演出團體聚集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為話劇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抱團才能更好發展
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始於2015年,是國內第一個以“原創”為主題的展演活動,堪稱一次對中國當代原創戲劇的大閱兵,也可以説是今後話劇創作的風向標。
話劇是具有時代性的藝術,其重要特質是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大眾,反映現實生活相對敏捷、迅速。因此,邀請展從一開始就以“原創、藝術、人民、時代”為主題。5年下來,逐漸打造成一個品牌,成為原創優秀話劇作品的重要展示陣地和學習交流平臺。
不僅僅是演出。從劇目資訊收集到院團調研,從劇目遴選到劇場協調、項目行銷,從舉辦“演後談”到演出進社區、進校園,還有一輪輪召開的研討會、總結會……以一個劇院之力,組織這麼大規模的全國性活動,要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為什麼要做?用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的話説就是:帶領兄弟院團一起發展,是我們的責任。
當時,除了北京、上海有較大的演出消費群體之外,在二三線城市,話劇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地方上的國有院團生存狀況也沒得到真正改善。而一部戲如果能夠進京演出,再回到省市就會得到更多重視,推動它在當地演出場次的增加。為了贏得這樣的機會,各院團會努力把作品打磨得更好;邀請展本身也是一塊磨刀石,展演過程中的院團互動、觀眾交流和專家診脈,可以進一步提高劇作品質。如此,全國話劇發展就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此外,國有院團和民營院團也能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國有院團實力雄厚,在創作中要考慮更多社會效益,承擔更多引導責任,有更多大成本大製作。而民營院團、社區劇社主要瞄準小劇場劇目,創作機制靈活,更適應市場,近幾年來在都市十分活躍,並形成了固定的觀眾群,但精品相對較少。有了這樣的平臺,雙方都可以取長補短。邀請展遴選的劇目都是上乘之作,為民營院團的創作樹立了標桿,民營院團高度重視觀眾體驗的市場化思路,對國有院團也有所啟發。
促進現實題材創作多樣化
5年的展演劇目題材廣泛、形式靈活、手法多元,共同織就了中國原創話劇的全景圖,展示了中國原創話劇的精神面貌,也讓更多的觀眾通過話劇藝術看到了民族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變遷。
以近兩年為例,既請來了《立秋》《父親》等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也上演了很有潛力的新創劇目,比如《你若離開,我便浪跡天涯》《陶裏街二十三號》《特赦》《他不見了》《豆汁兒》《劉真來啦》等。同時,集中展示了國內優秀的現實題材原創話劇作品,像《谷文昌》《閩寧鎮移民之歌》《大國工匠》《幹字碑》……
據統計,在展演的165部劇目中,現實題材作品佔八成以上。對現實的觀照、對時代的審視、對人的價值和命運的思考,是邀請展的重要藝術宗旨。
近些年,“重點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以‘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作為創作目標”成為文化藝術界的共識,而原創現實題材話劇仍然存在題材相對單一、表現手法相對陳舊、藝術感染力普遍不高的實際情況。這也是邀請展的關注重點。在每年邀請展都會舉辦的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對現實的審視不夠深入。作者的才能被某種創作套路束縛,把現實主義的美學追求簡化成了固定的創作圖式。
現實主義包含豐富的層次。在當前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青年觀眾,他們的內心節奏、對於舞臺表演的認識與要求,都與傳統的現實主義方式有很大不同。不少成功的、有新意的話劇,都開發出了現實主義的新維度。如第四屆邀請展的熱點劇目《家客》,敘述方式就比較新穎,人生的三種不同可能性通過主角的幻想呈現,反映出當時的人情世態。
怎樣反映現實,反映什麼樣的現實,如何不停留于現實的表層,這些都沒有終極答案,藝術永遠在探索,永遠在路上。
期待更多好劇本
如何提升原創力?
所謂原創,首先是內容的原創、劇本的原創,然後才是舞臺呈現上的創造與創新。從這些年的展演情況來看,劇本依然是行業發展最大的瓶頸,而塑造人物形象依然是其中需要重視的核心關鍵。
尤其是現實題材的原創作品,是從真實的生活中提煉的,是寫真實存在的身邊人、身邊事,因此,要塑造典型戲劇情境下典型的人物形象,相對難度就大。素材取捨難、角度抉擇難、故事出新難,對編劇的要求很高。這要求編劇在最初蒐集素材時,就要做到細緻地體察生活,真正走近人物的內心,絕不能讓“深入人民、紮根生活”的工作流於形式。
從展演劇目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現實題材作品著眼于刻畫平凡人物。但無論是描寫普通人,還是歌頌英模人物,對人物的剖析是否典型、深刻,對人性的挖掘是否真實、深入,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是否獨到、準確,是否真正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傳播正能量,都是一部作品是否能真正感動觀眾的重要標準。
可喜的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話劇逐漸成為近兩年舞臺上一抹亮麗的風景。2018年展演劇目《北京法源寺》《人生天地間》《蕭紅》,2019年展演劇目《柳青》《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繁花》《滄浪之水》《二馬》等等都是由小説改編而成。縱觀國內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由小説、詩歌改編而來的不在少數。話劇還應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橫向借鑒、學習和融合。不僅僅是形式內容和故事的援引,也包括藝術理念和表達手段。這可以提高作品成功的概率,促進話劇藝術的多樣性表達,以彌補現在的原創話劇單調、單一和題材雷同的現象。好的改編,也是一種原創。
原創話劇邀請展就如一塊試驗田,吸引眾多戲劇人共同耕耘,為提升中國話劇的原創力、創造更多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而努力。希望這塊田地能更加豐饒,滋養出百花齊放的美麗。
製圖:蔡華偉
周飛亞
周飛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