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出海”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見仁見智】
近期,國劇出海傳來捷報。7月1日起,網路劇《長安十二時辰》陸續上線海外多地,除了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更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費內容”形式登陸北美地區,這是出海國産劇首次進入包月付費區。國劇開始進入歐美主流市場,國際買家一改觀望心態,未播先購、同步上線成為合作的優選模式。這種變化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和影視行業國際化水準逐步提升,國劇“出海”已從影視行業合力攻堅的難題,成為大體量國産劇多元發行的“必選項”。從《生活啟示錄》《雞毛飛上天》《小別離》等現實題材佳作在海外多國走紅,到《長安十二時辰》《瑯琊榜》等傳統文化題材在國際流媒體網站熱播,國劇以穩增的輸出數量、多元的創作類型和品質突出的排頭作品,培養了規模初具的海外市場。
不過,在喜人的成績背後,國劇“出海”暗藏的文化隱憂也不可小視。相對於國內劇集播放部數及進口劇集數額,國劇出口數額佔比不大,還沒有積累起相對固定的海外消費群,在海外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文化影響力有限。尤其是在近一兩年來,雖然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優質作品是國劇“出海”的領頭羊,但也有部分缺乏文化底蘊、偏離現實生活的“懸浮劇”夾雜其中。這些作品或單純追求“爽感”,或一味渲染“甜”“虐”,或僅僅把“中國故事”圖解為一些簡單粗暴的情感故事,如若過度輸出,不僅無益於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還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文化誤解。
影視作品無論是服務國內觀眾還是面向海外市場,都要完成經濟層面和意義層面兩個迴圈。具體到國劇“出海”而言,一方面要積極提高發行能力,完成從“送出去”到“賣出去”的跨越;另一方面要做好作品甄選,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就目前現狀看,發行層面的壁壘逐步打通。近兩年,國劇通過渠道拓展、合作模式探索,開始從“出海探險”走上了互通有無的正軌。但就實際落地的反饋情況而言,什麼樣的國劇出海,才能吸引更多海外劇迷,在他們心中樹立起“不可替代”的藝術地位,進而為世界打開了解中國文化的影視之窗,從業者還處在摸索中前進的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近日在海外視頻網站引發追看熱潮、劇迷紛紛評論催更新的《長安十二時辰》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起初吸引海外觀眾的是該劇的電影質感。小到根據殘建遺址和唐代建築資料設計的花萼相輝樓的置景,草木染料染制的服飾,請專業人士還原、以備各類宴會拍攝使用的十數種大唐糕點,大到導演對於長鏡頭的純熟運用,以及拍攝217天的大體量製作,這部以大唐盛世的長安作為背景的作品,營造了一個神奇瑰麗的中國古代盛景,使海外觀眾讚嘆不已。隨著觀劇的深入,緊湊的劇情主線之中所蘊藏的厚重文化、從容姿態逐漸變成了人們評論的新焦點。這個講述守護長安不受危局所困的故事,以“家國情懷、擔當履責、道義信守、重道守禮、教化傳承”為核心的精神脈絡鋪陳開來,傳遞出主人公“為生民立命”“開萬世太平”等質樸願景,描繪出中華民族由古及今、共融共通的質樸民族基因。可見,表面的奇觀化展示只能吸引一時的目光,真正征服世界觀眾心靈的還是中國優秀文化的底色。還有一部戲再現一個時代眾生相的《北平無戰事》,被Netflix購入海外播出權後“一刀未剪”播出,獲得無數好評;熱銷美、日、韓的《瑯琊榜》憑藉根植于傳統精神的人物塑造,在海外取得良好口碑;《小別離》深刻對焦家庭教育問題,在蒙古國播出獲得同時段收視第一的成績……五千年的歷史賦予國劇以獨一無二的厚重瑰麗,新時代的火熱生活又給創作帶來無限活力。這些作品中涵蓋的價值理念,正是能激發海外觀眾思想共鳴的契合點。
國劇“出海”正是順風而行之時,要將這“出海”之路走得長遠,“敲開門”後還需“走得正”,這樣才能打造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市場的文化影響力。我們還需從頂層設計出發,強化標準、遴選精品,讓更多優質國劇擔起弘揚中國文化的重責。
(作者:卞蕓璐,係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