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尖”到“舌尖” 德國記者行走湖南
中新社長沙10月24日電 題:從“指尖”到“舌尖” 德國記者行走湖南
作者 劉著之 唐小晴 向一鵬
穿針、定針、刺繡……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的刺繡車間,德國《紐倫堡報》記者約爾格·伯格霍夫在繡女的指導下穿針引線,當起“繡娘”。十多分鐘後,約爾格才繡完一片小小的綠葉,這令他不禁感嘆湘繡大師們精湛技藝的來之不易。
對約爾格和他的同行來説,曾經遙遠的中國正變成一個個有溫度、有色彩的畫面。連日來,十家德國媒體記者走進湖南,從“指尖”到“舌尖”,體驗湘繡、湘茶、湘瓷等多項非遺技藝,感知創新為湖湘文化帶來的蓬勃生命力。
“零基礎的人多久才能學會繡一朵花?湘繡的風格近年來有什麼改變?”有2500餘年歷史的湘繡如何傳承至今,成為德國記者最關心的問題。
據介紹,湘繡曾經主要依靠作坊式的家庭傳承,也面臨過後繼無人的窘境。十多年前,湘繡逐漸步入現代職業教育的軌道,讓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男女繡工拿起了繡花針,繡品形式和風格也逐漸多變。
在湘繡研究所展櫃中,大家對一款精美的筆電愛不釋手:外殼是藍色的布面,繡著一隻喜鵲立在枝頭。這是一款帶指紋解鎖的手工刺繡筆電。“湘繡不僅有大件的陳列品,還可以裝飾服飾、圍巾、包袋,又能與科技結合。”記者團紛紛為這樣的創意點讚。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萌芽。湖南産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湖南省茶葉博物館,一件“千兩茶”踩制場景的雕塑引起了德媒記者的注意。千兩茶因其重量為古稱一千兩而得名,具有護肝養胃的功效。
一撕、一倒、一衝,3秒便能得到一杯醇香的黑茶。採訪中,記者們接觸到一種“輕輕茶”粉末,它和速溶咖啡有幾分相似。
由“重”到“輕”,折射的是千年制茶技藝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新變化。
“平時我在德國幾乎不喝茶,這次品嘗了黑茶,覺得味道非常好。”《度假和健康旅行》雜誌記者馬呂思·勒維克説:“今天才知道,中國有這麼多種茶,會用這麼多方法來製作。回去後一定要推薦家人和朋友了解中國茶文化。”
在德國記者們的鏡頭和筆記中,湖南的“外國元素”也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短短五天的行程中,他們在長沙得到了荷蘭籍酒店經理的熱情照拂,了解了義大利阿克雅建築師事務所為醴陵設計“世界陶瓷藝術城”的故事,邂逅了常德與德國漢諾威市友好交往的見證“德國風情街”,在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攀談……
“在這種古老又不失開放包容的氛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情味’的文化,這對德國遊客非常具有吸引力。”來自德國BZ傳播公司的阿格瑞卡雅·奈斯萊汗表示。《法蘭克福彙報》記者邁克爾·裏特爾也説,他將詳細報道此行所見的新鮮事,為讀者帶去一個“湘菜以外的湖南”。(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