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歌劇《切膚之痛》登北京舞臺亞洲首演

2018年10月25日 09: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記者應妮)北京國際音樂節今年將再次引領風氣之先,引進國內從未有的歌劇製作。英國當代作曲家喬治·本傑明的扛鼎之作《切膚之痛》半舞臺版23日晚亮相北京保利劇院。這也是該劇在席捲歐美舞臺六年後的亞洲首演。

  《切膚之痛》的靈感來源於一個十三世紀的傳奇故事。喬治·本傑明直言他創作這部歌劇時經歷了“非人類”的考驗:“在我創作《切膚之痛》的兩年半裏,我的存在就是為了創作它,我每天只做這一件事”。

  在歌劇中,作曲家將故事稍作改編:一位殘酷的地主邀請一位年輕的藝術家到他的城堡為他寫一本書,他的妻子艾格尼絲漸漸沉迷于男孩的才華並且最後選擇了追求真愛。

  故事中結尾女主角對丈夫行為的抵抗,使得這部歌劇與當下這個女權主義覺醒的時代頗為契合。

  舞臺上是整個樂隊,雖然沒有舞美背景和道具,但是歌唱家們仍是十分全情投入。雖然不演唱時就坐在椅子上,但是在演唱時該有的舞臺動作一點也不省略,體態、表情結合唱功,淋漓盡致表現出了挑逗、激情、愛戀、絕望等情緒。

  對於此次的半舞臺版,該劇導演本傑明·戴維斯説,半舞臺版更加簡潔,觀眾可以想像他們聽到的每一個詞。

  該劇另一大亮點就是對古樂器的使用。對此領域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會對歌劇中如何融入古老的音色感到好奇。玻璃琴是美國著名科學家、社會活動家、音樂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擦奏體鳴樂器。通過手指沾水摩擦玻璃發出聲音,音色如水銀瀉地。但這種樂器多用於室內樂的創作,在大編制的樂隊中很難獲得一席之地。古大提琴是大提琴的前身,又叫腿式維奧爾琴。因其柔和的音色以及有限的音量,古大提琴在十七世紀之後難以適應編制擴大的樂團和露天演奏。喬治·本傑明則在《切膚之痛》中用現代音樂的技法賦予了這兩種古老樂器以新生。(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