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

2018年10月25日 09: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電 題: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

  作者 李姝徵 鬱玫

  一樹繁花初展蕊,滿城儘是丹桂香。桂花的甜香伴著悠悠戲韻,將秋色中的浦東川沙古鎮裝點得分外夢幻。

  這座丹桂飄香的江南古鎮,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滬劇的“娘家”。滬劇源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村氣息,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于1979年重建的川沙滬劇團,曾創下連續7年平均每年演出370場的驕人紀錄。

  “有戲”的川沙古鎮不僅孕育了滬劇,其間豐厚的戲曲土壤更吸引了各色劇種名家紛至遝來,共助浦東戲曲“百花盛放”。

  “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城小學的活動室裏,雛鳳清聲、水袖款擺,“小寶玉”和“小黛玉”們正在排練越劇《紅樓夢》。據新城小學校長龔彥介紹,自去年9月起,該校每個班級都開設有傳統戲劇藝術普及課程。此外,更和越劇名家趙志剛的“趙氏工坊”密切合作,將戲曲名家指導引入浦東校園。

  于上海而言,越劇既是“外來客”,更是“舊時友”。越劇發源於浙江嵊泗,卻發祥于上海灘的十里洋場,“越劇十姐妹”抵滬後更讓這朵“仙葩”綻放得愈加嬌艷。

  早在63年前,川沙已有多支專業越劇團,而如今的“金沙越劇團”作為民間業餘劇團,在上海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越劇在浦東川沙的群眾基礎很好,許多民眾愛看戲也愛唱戲。”因此“趙氏工坊”一年前便落戶川沙,趙志剛表示,除了送戲進鄉村、進社區,深入校園“栽花育苗”亦是他們的著重點。

  除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川沙流淌千百年的文化脈絡更讓戲曲名家“青眼”有加。川沙古鎮老宅“內史第”不僅是黃炎培故居,也走出了宋慶齡等宋氏家族成員,以及胡適、沈毓慶、黃競武、黃自等數十位名人;浦東傳統手工“三刀一針”中的“一針”更與戲曲唇齒相依。

  “一針”指的是繡花針。浦東川沙一帶的婦女,很早就會用一根針在很大的線網上編織圖案,製成各種裝飾品。浦東不僅是上海向西方各國出口刺繡産品的重要加工基地,更與戲曲服飾製造息息相關。

  “戲曲振興到復興,是需要全面復興的。”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中國的傳統戲曲保護歷經演員培育、編劇培養,眼下,戲曲服飾工藝同樣應該得到保護,“這些手藝的失傳將是中國戲曲的損失。”

  戲曲服飾的一針一線,猶如演員的一字一腔。谷好好認為,浦東川沙不僅“有戲”,更有讓觀眾了解戲曲“幕後的藝術”。

  未來,“有戲”的川沙更將“星光熠熠”。于11月開幕的川沙戲曲大會屆時將聚集尚長榮、羅懷臻、吳孝明、谷好好、茅善玉等戲曲“名角”,全國戲曲發源地聯盟、中國戲曲教育聯盟川沙創作采風基地、長三角戲曲聯盟中心、滬劇國家級傳承人茅善玉滬劇傳習所亦將落戶浦東川沙。

  經國家普查,中國現存348個劇種。“在348個劇種中,我們只是一粒沙,”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黨委書記王小君表示,川沙希望借助自身“聚沙成塔”,團結全中國的基層院團,讓中國傳統戲曲得以“百花盛放”。(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