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漂亮的調酒碗口徑達半米多
這種漂亮的調酒碗口徑達半米多
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類似的調酒器在歐洲有用金屬做成的。
碗能有多大?一般超市裏看到的,大概口徑也就最多十幾釐米。但是當我們走進廣州博物館,卻能看到一種口徑超大的碗,比家裏的盆還大!這種大碗裝飯,誰能吃得下?如果不是裝飯,那它是用來幹啥的呢?
原來,這是一種歐洲人習慣使用的大碗,主要用途是調酒,一般稱為潘趣酒碗。中國古代沒有類似的調酒方式,所以市面上一般少見。只有在廣州這個“貿易+生産”的超級口岸,這種外銷品才有少量的遺存。它不僅能讓我們一睹廣彩畫師的精工,更可以使我們知曉那個貿易年代中,中國的陶瓷是怎樣深入歐洲人的生活,歐洲市場的需求又是怎樣反過來促進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
文、圖/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式樣奇巧 歲無定樣”的國際市場
要講明白這種大碗,先得插幾句有關廣彩的話。
關於廣彩的誕生時間有多種説法,但基本都集中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時期之間。在它的初創期,廣彩所用的白胎,以及初期的繪製技法和指導工匠都是來自景德鎮,導致要區分早期“廣彩瓷”與“景德鎮瓷”相當困難,但有經驗的鑒定者仍舊可以從繪製水準、手法等方面看出細微的差別——隨著不斷的發展,廣彩自己的風格逐漸凸顯,到了乾隆以後,廣彩各期的風格已經比較容易分辨了。
這種風格,不僅僅是匠人在繪圖時藝術品位的差異,更多的是取決於市場的要求。廣彩是在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背景下産生的中國外銷瓷器——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國內早期廣彩留存數量較少的原因——其早期基本上完全按照歐美社會來樣特別製作,表現出“式樣奇巧,歲無定樣”的面貌。雖然原材料、成型和燒制都是中國式的,但型制和紋樣卻是歐美風格。描繪皇室、家族、社團、城邦等徽章紋是其一大特色,這些紋章往往又和人物、動物、山水、花卉等紋樣同時使用,其中既有中國形象的事物,也有歐洲式樣的事物;在中國人物紋樣方面,明代和清代的服裝都大量出現,其中閨閣仕女圖特別受到歐洲人的喜愛,被他們昵稱為“修長的伊麗莎白”。
以歐洲為目標市場的廣彩瓷器在廣州數量龐大、高度專業化且技術高超的手工業者的推動下,迅速打開了銷路,且流行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之久。18世紀末,曾被火山掩埋的義大利古城赫庫蘭尼姆和龐培的發現引發了“新古典主義”的勃興,纖巧優雅的洛可可風格迅速退出社會審美主流;另一方面,以德國的邁森瓷廠為標誌的一大批歐洲本土瓷廠,掌握了可與中國瓷媲美的硬質瓷器燒制的技術,廣彩市場有些萎縮。不過很快廣州口岸的商人將目光投向了北美大陸。1784年8月,“中國皇后號”商船抵達廣州,正式開啟了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航線,私人訂制瓷逐漸被大批量生産的瓷器所取代,廣彩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嶺南氣息更加凸顯。
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廣州會生産出一種無論從器物功用,還是藝術風格都與中國傳統瓷器大相迥異的“潘趣酒碗”來。
潘趣酒碗口徑通常25釐米以上
廣州博物館的專家指出,“潘趣” 一詞是由英文“punch(今譯為‘賓治’)” 音譯而來的,最早出現在1632年的英國文獻當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於印度,主要由五種原料調和——酒、糖、檸檬、茶、香料。17世紀早期,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和僱員從印度把這種飲料帶到了英國,後來又傳播到歐洲和美國。早期潘趣酒是用果酒(白葡萄酒) 和白蘭地作為基底調製而成的。17世紀中期開始,潘趣酒開始用原産牙買加的朗姆酒(甘蔗酒)作為基底。後來配方又不斷變化,現在往往還要加入熱水、牛奶等等。它的酒精含量比一般的雞尾酒要低,味道主要體現為酸、甜。潘趣酒碗出現于17世紀初。18~20世紀,歐洲人在廣州和景德鎮大量訂制潘趣酒碗,口徑從25~60釐米不等。它還可以用來作為家庭的洗禮盆,也經常用來作為禮物贈予新婚夫婦。為了使用方便,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用勺將酒舀至高腳杯內飲用。因潘趣酒碗腹深口大,配套的酒勺大多具有正面朝上的頎長的手柄。
廣州博物館收藏有乾隆年間的廣彩開窗希臘神話紋潘趣酒碗。廣州博物館的專家評價:“無論其器型還是紋飾均體現了中國瓷匠在接受歐洲文化元素並靈活運用到外銷瓷産品中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能,是反映中國清代外銷瓷發展特色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
神話主題紋飾在18世紀中葉中國外銷瓷産品中風行一時。廣博大酒碗上描繪是希臘神話“帕裏斯的審判”。這一主題在18世紀40年代極為風行,在歐洲無數藝術作品中大量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博物館藏有“帕裏斯的審判”主題紋飾的外銷瓷有好幾件,多為1750年左右清乾隆年間燒制,既有器型較大的潘趣酒碗,也有小件的咖啡杯。細看這些器皿上的紋飾,會發現中國瓷繪藝人在臨摹歐洲神話圖案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他們對西方藝術解剖學和西洋畫中以色彩變化展現物體質感的技法既陌生而又無知,因此他們繪製的這類裝飾圖案大多顯得筆法相對稚嫩。但“無論如何,中國瓷繪藝人在實踐中逐步改進臨摹西洋繪畫的技法,並逐漸認識到西洋繪畫是與中國傳統繪畫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
中外藝術風格融合的精品
數個世紀以來,儘管人們對潘趣酒的喜好程度時有變化,但潘趣酒碗從出現之日起,便承載了諸多的內涵和意義。它一頭牽起世界市場,一頭融入家庭生活,代表了許多家族對東方的美好幻想。從國外同時期的畫作中,我們能看到很多有關中國造潘趣酒碗的場面。
與其他外銷瓷品種相比,潘趣酒碗體積碩大,可供描繪、裝飾的面積也更多。於是經由一段時間演變之後,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視覺語言——用鮮艷濃烈的色調表現中國日常生活場景。這令許多西方人著迷。
專家指出,廣彩的製作者為了滿足國外消費者的需要,不斷在創新,將傳統繪畫技法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相融合。繪畫時用色繁複,筆法寫實,立體感強,同時運用了一定的透視法則。“織金堆玉”為其最明顯的特徵,效果猶如萬縷金絲織在羊脂玉表層,色彩熱烈。廣彩匠人似乎並無太多藝術上的成見,從油畫、版畫、素描等繪畫方式中學習借鑒,汲取靈感。
廣州的本土特色也是潘趣酒碗上非常引人注目之處。比如有一種專門描繪廣州十三行場景的紋飾圖案,被稱為“行碗”,這種紋飾是在廣彩瓷中特有的。另一個突出的圖案是“滿大人”,這是英文“mandarin” (清朝官員)的音譯。到了清朝後期,“滿大人”圖案逐漸消失。
廣彩潘趣酒碗承載了大量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內涵,並因為華麗奪目、紋飾繪畫融會東西方藝術風格而深受歐美人士的喜愛。潘趣酒碗作為西方餐飲用具中的一種器物,也成為向我們展示當時中西貿易往來、文化交流資訊的重要載體。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