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器物有大智慧 何為中國人的“日用之道”?

2018年09月25日 09:1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3日電(任思雨)一隻普通的飯碗、一把常見的椅子,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們的背後蘊藏著古人怎樣的生活智慧?近日,知名設計師高一強的新書《日用之道》在北京發佈,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主持人曹滌非,一起暢談他們眼中,中國人日用器物背後的生活美學。

  “百姓日用即為道”

  器物是美與生活的結合

  作為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一直在關注和研究中國人的日常器物。在他看來,日用器物之間,蘊藏著人們豐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人們看到器物,就能喚起曾經的思緒和情感。

  受明代思想家王艮“百姓日用即為道”的啟發,高一強以“日用之道”為名展開了自己的研究。他的新書用圖文記錄下人與物品之間溫暖有趣的故事,從設計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人與器物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器物歷經千百年變遷,傳遞著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是他所理解的“日用之道”。

  柳冠中談到,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很多人會去選擇看史料,但並非所有文化都藏在展現皇室生活的史料中,身邊的器物也是一種無聲的記錄,“我們應該在樸素的、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

  近些年,有不少關於其他國家生活方式和器物的書,例如北歐和日本,高一強認為,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許我們應該從效倣拿刀叉的優雅姿勢中走出來,尋根溯源,來思考屬於自己的日子,那應該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小器物也有大故事?

  器物背後有文化的變遷

  小到飯碗、毛巾、水杯,大到桌子、傢具,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樸素的日用器物,都記錄了祖先的生活樣式和秩序。高一強用“考古”的方式,對這些器物進行“溯源”,發現它們的演變歷史,以及背後的文化變遷。

  活動現場,他講述了“飯碗”的故事。碗的出現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形狀一直延續至今。中國人最早以粥食為主,飯碗主要用於盛粥,之後逐漸發展出其他的功能。他還提到,人們兩手合圍的直徑約為12釐米,因此碗的直徑做成12釐米以內,是最適合一隻手端取的。

  再如,煙臺海邊漁民的一個小小筷子盒,用的是魯班鎖結構,沒有釘子和繩子,完全靠木筷自身結構的連接支撐著。漁民巧妙地利用中國傳統的木建築結構方式,減小風浪對材料的侵蝕,還能讓筷子盒在顛簸的海面保持“平衡”。

  小器物,藏著大智慧。這些看似普通的日用品,它們所展現出的細節,正是中國人在獨有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什麼才是好的設計?

  融合慾望,觸動靈魂

  高一強也是“日用之道”品牌的創始人,他在設計的探索中,也在思考,什麼樣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才是最適合中國人使用的。

  在他的理解中,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自己想要的東西,當設計觸動人心,令人愉悅,擁有我們認同的資訊的時候,我們在瞬間就有了擁有它的慾望。“好的設計,一定是能夠喚醒人的某些記憶或者思考的。”

  他説,真正能吸引人的,不是奢華的外表,而是在那些顏色和圖案背後,器物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繫。設計師應該去尋找大部分人的共同感受,將共同感受融入設計,才有可能實現與使用者之間的共鳴。

  每個器物,都需要人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時間去認識它的優良與否。實用的器物應該是簡潔、樸素、合理的,也是坦誠、謙遜的。

  “器完不飾,質真素樸”,呈現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實用之美,是對中國日用美學的最好詮釋。(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