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老城廂:在不斷創新中傳承歷史文脈

2018年06月07日 09:10: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6月5日電 題:上海老城廂:在不斷創新中傳承歷史文脈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陸文軍、陳愛平

  追溯上海現代城市生長髮育的根脈,位於黃浦江畔的老城廂地區無疑是“城市搖籃”。在這片飽含歷史文化積澱的土地上,涵蓋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眾多地標。

  近年來,上海老城廂的所在地黃浦區創新發展思路和模式,告別大拆大建,以多種方式從嚴保護好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

  以“留”為主,保護“城市搖籃”

  最近,上海黃浦江外灘沿線的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等七座建築宣佈統一對外開放,遊客可在網上登記,免費預約參觀。

  作為上海本地文化的重要“搖籃”,黃浦區共有優秀歷史建築289處,佔全市比重達26%;不可移動文物共539個點;包括外灘在內的四處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達到581.3公頃,佔全區陸域面積的31%。

  “十三五”規劃實施期間,上海市確立了城市有機更新、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全新思路,在舊城改造中從原先的“拆、改、留並舉,以拆為主”,轉換到“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黃浦區作為“城市搖籃”,特別強調傳承城市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保護好上海老建築和風貌區。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説,將歷史風貌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將歷史建築保護保留與舊房改造有機銜接,只有創新思路,才能保護好“城市搖籃”。

  存續“光影”,銘記“建築的人情味”

  淩晨4時,“90後”青年攝影家范子豪和朋友登上黃浦江畔的一棟高樓,拍攝晨曦中的上海。近日,他在上海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展出作品大部分與上海的地標、天際線、街角等有關。

  2015年,在拍攝位於黃浦區濟南路的經典石庫門建築“逸廬”時,范子豪被這棟有“石庫門之最”美譽的建築及建築裏的人所打動。“我從出生起,就住在較為新式的樓房裏,對石庫門並不熟知。拍攝這些老建築讓我了解到,看似老舊的石庫門,設計其實很人性化。”范子豪説。

  在攝影愛好者及社會各界的關愛下,今年初,根據量身定制的方案,“逸廬”開始接受更加全面的“體檢”和保護。

  黃浦區還提出了“老城廂地理再發現”概念,計劃吸引全國各地與范子豪相似的攝影愛好者,對他們情有獨鍾的上海老城廂歷史風貌,再做一次攝影梳理工作,相關的攝影大賽及攝影展將於6月上旬啟動。

  長期拍攝石庫門老建築的攝影家席子説,用鏡頭、用膠片去記錄上海老城廂,見證其接受保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意義重大。

  復興老城廂文化 助推城市“蝶變”

  對歷史文脈的保護本身,不是拒絕發展,而是探索、走通多元路徑。專家認為,上海的老城廂文化已經迎來了邁向復興的好時機。

  “十三五”期間,上海市黃浦區將重點推進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等區域性保留保護項目,預計將完成歷史風貌建築保護開發20萬平方米。在資金方面,區政府設立保留保護專項資金,並探索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

  參與到上海老城廂地區改造項目的新湖中寶公司負責人説,上海老城廂的歷史文脈要保護好,老城廂本身也可以變得很現代,這體現了一種文化自信。

  以6月啟動的攝影大賽為例,主辦方將從“歷史”“人文”“城市變遷”等多個維度開展作品徵集,以期全方位記錄並呈現上海老城廂的文化復興之路。

  “一座城市的建築及其影像資料,還可以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交流。不少外國朋友看了我拍攝的上海景觀照片,都希望能到中國來走走看看。”范子豪自豪地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