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新春要聞

網友盤點春節煩心事:被相親 發紅包 恐聚族

時間:2014年02月07日 16:29 來源: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雖然過年是非常喜慶的時候,但是每個人面對很多情況,還是各不相同,有的時候也會有點煩。只顧了抱怨煩惱,相信很多人忘記了過年的本質之一,那就是你好好陪陪父母了嗎?

  被相親

  一天相親5個男孩

  見面兩次就定終身

  2013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近六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而80後是是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齡群。而對於不少還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父母來説,了解情況,幫助兒女介紹對象,解決婚戀問題,春節也是一個難得的好時機。

  今年2月3日,農曆大年初四,家住河南省虞城縣田樓村的金娟這一天連續相親了5個男孩,他們都和她年齡相倣,在20歲左右的年紀。“見到第5個男孩時,第一個人的長相我都有點模糊了。不見不行,我老大不小了,要是這幾天定不下婚事,過幾天我就要到廣東打工了,只能到明年這個時候再找對象了。”金娟説。

  數以千萬計在都市務工的青年男女春節期間回到農村,利用返鄉的短暫時間頻繁相親,許多單身男女靠幾次相親“倉促”地定下終身大事。

  21歲的王濤家在河南,初中畢業後到浙江的一家電子廠工作,一幹就是五六年,這期間只有每年春節回家一次。21歲的年齡按照城市婚戀標準尚屬年輕,但是在不少北方的農村已是“大齡”,每次春節回家,他的婚事都成了父母最頭疼的事情。

  “我從大年初二就開始相親了,接連這幾天每天都見兩三個,其中有一個女孩子我比較中意,後來我們兩個又單獨見面聊了下,感覺不錯,現在已經定下婚事了,過幾天我出去打工,爸媽也放心了。”王濤説。

  從相親到定下婚事,王濤和這個女孩子總共見過2次面。然而在中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的不少農村,王濤的經歷卻是許多青年男女的縮影。春節前夕回家—春節期間頻繁相親—訂婚—再次外出務工,這就是“中國式農村婚戀”。

  “一年到頭,也就是這幾天有時間。”王濤向記者感慨。因為,在自己的家鄉找到另一半是他們最現實的選擇。

  “在打工時,也有一些人自由戀愛,不過多是不在一個省,有的即使在一個省距離也較遠,雙方的父母基本上都會反對,最後走到一起的是少數。”23歲的河南農民工王尚説。幾年前,在廣東務工時,他曾和一個重慶女孩談戀愛,但是對方的父母反對女兒遠嫁他鄉,他們的感情最終無疾而終。

  女白領要進醫院躲逼婚

  1月29日,因為害怕回家過年被逼婚,一名29歲的女白領前往武漢漢口醫院,哭求大夫讓其住院。而在此之前,36歲的黃某在得到父母絕不給他介紹對象的許諾後,躲避相親幾年,才重又踏上了回鄉的列車,當列車上接到表弟電話得知自己被騙,黃某竟然當場被氣暈了過去。有誇張的事情,也有暖人的溫馨,為了解決不少年輕人春節到家必相親,春節到家必被逼婚的問題,共青團河南省委駐深圳工委甚至在深圳開往鄭州的列車上,為河南老鄉舉辦了一場相親會,大膽告白,留下電話,24小時的旅途,下車之後也許就有年輕人能多一份輕鬆和值得期待的愛情。新華網

  發紅包

  禮尚往來成了攀比

  漲幅太大快到盡頭

  過個春節,估計全國各地的很多孩子都收到了為數不少的壓歲錢。如果再算上晚輩孝敬長輩,老輩貼補小輩,以及親朋好友間的禮尚往來,春節的紅包饋贈恐怕是筆不小的往來。

  市民徐先生説,包了800塊一個人,給女兒、女婿,讓他們自己處理,讓他們理財也好,買東西也好,隨他們自由。

  不過這紅包給得多了,雖是情誼,卻也是壓力。剛工作的年輕人懼怕紅包,工作多年的陳女士也同樣如此,年前家住天津的她剛領了年終獎,就馬上隨春節紅包又送了出去。

  陳女士説:“一個小孩包了一千塊,一共六七個小孩,差不多年終獎都發(紅包)了,壓力挺大的,給那麼多,一下年終獎都給了,就是白髮(年終獎)的感覺。”如此年終獎白髮的感覺,不禁讓陳女士懷念起自己兒時的紅包數額。“小時候給得少,一般都20元、30元、50元。回想一下,覺得變化挺大的,可是現在你看周圍都這麼給,你就隨大流這麼給了。”

  其實面對給紅包這件事,很多人的態度是堅決支援給,但是另一方面,希望能夠降點價,發紅包也是很重要的過年的記憶和快樂。但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紅包有點價格漲得太猛了。如果這樣下去,終究有一天紅包這條路非走到盡頭不可。

  我們來看看人群當中的調查,為什麼大家會感覺到發紅包壓力太大?有很多月收入完全抵不上他要過年的時候給出去的。因此,如何在今後繼續保有我們這樣一種紅包文化,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快樂;另一方面,也能夠降降價,集體都降價之後,大家都有面子,因為圖的是這樣的樂。

  恐聚族

  好想見見久違的你

  好怕比車房比成功

  最近流行一首名為《恐聚族之歌》的網路歌曲:“相聚相聚都來相聚今非昔比,你有車他有房都來比一比。就在就在這次聚會裏重新認識你,大家都來比高低。”這首歌,唱出當下的一種新的恐懼潮流。又到春節聚會時,對此心生恐懼的人也越來越多,恐懼族就隱藏在回家過年的人群裏。

  同學、親朋相聚本該是春節裏一件令人高興的事,然而,變了味的聚會讓人開始害怕,甚至厭煩。今年春節,安徽的劉先生與闊別十年的高中同學就搞了一次聚會。已經工作了七八年,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的劉先生説,與從前相比,如今聚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是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十年沒見面,同學們過得怎麼樣,過得好不好。一到桌子上面一講就是錢,錢、權這兩個字是重點。主要還是炫富、攀比這塊比較厲害,多大的房子,哪一年買的車,什麼樣的車,你比我比,比來比去的。感覺淡了,不像以前同學們之間見面,回味一下以前的生活,上學時的生活,感覺很溫暖。現在一談這個東西,很多沒有錢的同學,混得不太好的同學,感覺在這個桌子上面抬不起頭,他也不講話,聽幾個有錢的這個講那個講。我估計像這樣的聚會,明年有可能我就不參加了,感覺沒必要,這個事不應該搞成這個樣子,對吧。”

  除了同學聚會,春節期間的家庭聚會也讓在外地工作的劉先生有點犯難。“我們在外面打拼的這些人回到家,就是要有一種,不講榮歸故里,也是衣錦還鄉的感覺。回到家就是大包小包的往家拎。我們回家現在後備箱塞不滿,感覺都不能回家,感覺這個家回得都沒面子。現在他們總問你在哪上班,現在怎麼樣,工作怎麼樣,收入怎麼樣。”

  與劉先生一樣,陳女士在春節期間也曾經參加過不少聚會,只是近幾年她參加的聚會越來越少,因為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參加聚會她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尷尬。陳女士説:“比如説在剛工作的時候大家就會不停追問你的工資是多少,你的單位福利怎麼樣,追問你的戶口是不是落下了,有沒有正式的編制。有些問題讓我覺得挺尷尬的,特別不想回答。有的時候家人刨根問底,你覺得不回答也不合適,但是回答了心裏挺不舒服的,覺得好像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窺探了一樣。”

  在種種無奈面前,網路上也出現了各種應對聚會的秘籍,然而,恐聚族的隊伍還在增加。

  ■調查

  你對各類聚會的態度

  想佔36.94%。怕或者煩,因為收入、房子、車子成主要話題,窺探隱私,鬥富攀比,這裡的擔心佔37.23%。累,疲於奔波,吃吃喝喝,17.39%。説不好36.94%。其實説不好佔這麼高的比例,在我們的調查當中有的時候並不多見,非常有趣。為什麼覺得它非常有趣呢?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很矛盾的心理,又想跟同學聚會,但是又擔心出現一種攀比,你被比或者比得不如人家,好像都不是很舒服。另外,我覺得中國人不能走歪了,時代這麼進步,難道同學聚會還要用一些外在的東西去衡量嗎?

  團圓情

  七成青年承認慚愧

  春節陪父母僅一天

  春節假期接近尾聲,記者昨天在天津街頭隨機採訪了30名40歲以下的青年人,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馬年春節陪父母的時間只有一天左右,有的甚至不足一天。專家表示:多在家陪伴,是送給父母最好的春節禮物。

  “春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總以為自己會陪父母很久,但每次回去後情況卻截然不同。”在重慶上大學的天津姑娘趙佳璐告訴記者,今年過年回家,她只有大年三十兒待在家裏陪父母。其他時間除了睡懶覺,就是和同學、朋友聚會吃飯唱歌。她説:“和同齡人更有共同話題,而父母總愛嘮叨,每年過年回家,跟父母待夠一天,我就急著跑出去玩了。”

  “人是回家了,但親情卻沒有回來。”家住濱海新區新港街的劉阿姨告訴記者,兒子過年連續幾天“不著家”,想跟他説説心裏話的機會都沒有。

  “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5天,減去外出應酬、睡覺等時間,每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24小時,30年才不到一個月。”這是近日網上頻繁轉發的一道殘酷的“親情計算題”。

  白領吳迪在外地工作,他説:“以前不懂事,過年回家就知道出去玩,以為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有的是,看到這道‘計算題’後,心裏酸酸的。”他這次回家發現,父親的鬢角白髮驟增,視力也大不如前了,還總是背著他偷偷吃藥。“父母真的是老了,我今後一定在家裏多陪陪他們。”

  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剛博士認為,過年的核心詞“過”意味著“度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上會更依賴家人。在他們心中,春節這種重大傳統節日裏,子女相伴的意義格外重大。“父母含辛茹苦養大我們不容易,就讓我們把陪伴當做禮物,多送一點給他們。”徐剛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