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朱永新:吳文化的傳承、發展與蘇州現代化建設

2012-10-29 13:3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四、吳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蘇州不僅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遊覽城市,同時也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蘇州市現轄5個縣級市(常熟、張家港、太倉、昆山、吳江)、6個區(滄浪、平江、金閶、虎丘、吳中、相城),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05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80.5萬,其中市區人口209.5萬。2001年蘇州完成國內生産總植1760億元,在中國大陸所有城市中位居第6位,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天津,財政收入為209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為3600美元。2001年末,全市累計舉辦外商投資企業8000多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81家在蘇州投資了188個項目,有30多家還設立了研發機構。2001年,新增合同利用外資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累計合同利用外資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3億美元。蘇州在中國大陸面積只佔0.09%,人口只佔0.44%,創造的GDP達1.7%,財政收入達1.2%,實際利用外資達4.9%。2001年,蘇州被美國《新聞週刊》評為“全球九大新興科技城市”之一。文化也是生産力。我們始終認為,文化既是精神財富,也是推進生産力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兩者是互動的。蘇州之所以成為海外企業的投資熱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放相容的文化風格。尤其是臺商,對蘇州的人文景觀和人文氣息更是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展望未來,我們相信,蘇州文化發展必將為創造安定祥和、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社會環境,為實現蘇州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綜合實力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蘇州市委、市政府將文化作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全市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打造“文化蘇州”品牌的要求。市委主要領導在全市文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吳地文化要以開放的形態,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每一個蘇州人應當既做好傳統文化的薪火傳人,又做好現代文明嶄新篇章的譜寫者,使文化品位在蘇州城鄉空間得以充分體現,使特色鮮明的文化內涵得以充分展示,從而全面塑造出文化蘇州的品牌形象。從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蘇州地方的實際來看,打造文化蘇州品牌必須妥善處理好三個關係: 

  1.必須處理好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吳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它必然與特定地區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適應。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和政治,對其産生重大影響。因此,打造文化蘇州品牌,也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不可能就文化論文化,經濟、政治、文化三者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必須堅持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協調互動,整體發展的觀點,正確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在實踐中已經嘗到了甜頭,如每年舉辦的融經貿洽談、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于一體的數屆蘇州國際絲綢旅遊節,連續舉辦22屆的寒山寺聽鐘聲活動和每年舉辦的旅遊節、民俗節慶活動多達20多項,形成了10多個具有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所有這些都有效地促進了蘇州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2.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文化是一個在特定的空間發展起來的歷史範疇,世界上不存在超越時空的文化。社會形態的變革、經濟的興衰、人們生活環境的變遷以及文化的自身運動規律,這些因素都會使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呈現出各自的風采。劉勰在5文心雕龍#時序6中所説的“文章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就是講文化的時代性。而一定時代的局限性又往往給後代帶來某種負面效應,傳統的慣性作用造成它的一種惰性,當歷史進步要求擺脫或改造某些傳統時,必須作出艱難的抉擇和巨大的努力。傳統文化的兩重性決定了我們對它採取的態度,既不能全盤承襲,又不可數典忘祖,唯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而使文化傳統不僅僅是滯留于博物館的陳列品和古籍樓的線裝書,而是活躍於今天和未來人們的執著追求和實踐中,從而成為我們前進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 

  在人類進入新世紀之後,作為吳文化中心地區的蘇州如何使吳文化代代相傳、薪火不斷並重放異彩,這是打造文化蘇州品牌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我們為吳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寬鬆的生態空間和人文空間,通過發掘、搶救和傳承,使其固有的文化特色及成就得以保存和實現。吳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起來的,它還將深刻地影響蘇州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格局。離開了繼承就會使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而也就失去了創新、發展的根基,而創新則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在創新和發展中才能使吳文化的優秀傳統得到更好地保護和發揚。 

  3.必須處理好吳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化領域走向産業化運作,西方發達國家以經濟實力、現代科技和行銷手段作後盾,在輸出資本、技術的同時,也將他們的文化向各國滲透。一些文化底蘊比較薄弱的國家,就會漸漸失去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完全被同化。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侵襲將越來越嚴重。因此,我們應當十分注重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應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這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接受西方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現代性與民族性,世界文學藝術發展的普遍原則與我們自身發展道路之間的關係,只有立足本土,鞏固好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不僅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也能將我們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去,和世界人民平等交流共同分享吳文化的菁華。屆時作為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吳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必將構成新蘇州文化的重要特色。落戶蘇州的美國安特魯電信器材(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柏邁高去年拜中國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在蘇州的一位弟子為師,成了馬季的“徒孫”。這或許是吳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例證,這位愛上中國相聲15年,學相聲4年多的中國通,因為既熟悉西方文化,又熟悉中國文化,他用“中西結合”的辦法管理著他的企業。 

  打造文化蘇州品牌,是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總目標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蘇州市第九次黨代會和全市文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蘇州富民強市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以提高全市市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準為核心,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豐厚的優秀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文化為基礎,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擴大文化開放為動力,以創造精品力作和樹立文化品牌為龍頭,以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為突破口,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基本保證,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面推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建充滿活力的文化發展格局,把蘇州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瞄準上述目標,珍惜並抓住極好的歷史機遇,打造文化蘇州品牌,是一個貫穿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奮鬥目標,我們打算用5至10年時間著重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1.加快現代化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蘇州文化形象。設施建設是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具有地方特色、時代風貌和文化內涵的文化標誌性工程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水準,也是打造文化蘇州品牌的重要舉措。“十五”期間,蘇州在已完成圖書館和體育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將建設與古城風貌相協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博物館新館,新建蘇州科技館和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全面完成觀前街三期工程中的以崑曲沁蘭廳為主體的“文化蘇州”等重點文化設施,根據中心城市“五區組團”的格局,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重點建設和完善11個各具特色的文化帶和文化功能區。各縣級市也將從實際出發,規劃、新建、改建一批文化標誌性工程和公共文體場館,進一步健全城鄉文化館、站、室三級公共文體活動網路。 

  2.保護、利用和弘揚吳文化資源,凸現歷史文化名城優勢。保持和強化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認真貫徹落實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全面保護古城風貌。保持“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保護古典園林、文物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及傳統風貌地段,制定歷史街區的控制詳規和修建性詳規,嚴格規劃執法,提高古城保護水準,繼續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的完好率。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強控保古建築、名人故居、歷史遺址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利用,積極做好周莊、同裏、甪直等水鄉古鎮的世界文化遺産項目申報工作。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各類非物化形態的傳統藝術,按照“館(中國崑曲博物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所校(崑曲傳習所、評彈學校)、節(中國昆劇藝術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院團(蘇州昆劇院、蘇劇團)、場(一批演出場)”五位一體的格局,把蘇州建設成為崑曲和評彈藝術的基地。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保護和扶持桃花塢木刻年畫、蘇劇、蘇式滑稽戲、吳門書畫、各類傳統工藝美術等具有吳文化特色的藝術瑰寶。 

  3.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增強蘇州文化綜合競爭力。從當前世界産業發展趨勢看,文化已經成為一項充滿生機、具有廣闊前景的朝陽産業。將文化作為一種産業加以培育和發展,有利於激活文化自身蘊含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為此,蘇州將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努力做大做強做優文化産業,以文化産業的大發展帶動文化事業的大繁榮。特別是將致力於把大文化與大旅遊有機結合起來,以挖掘文化資源豐富旅遊內涵,以旅遊業發展拉動消費需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是發展文化産業的必要條件,蘇州市將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政策扶持、資産重組和投資主體多元化來發展文化産業。同時,文化企事業單位將通過深化改革,將其內部機制轉化為健全的約束激勵機制,使之成為能夠以市場定位來生産創作文化産品的産業實體,逐步走上規模化、集團化之路。 

  4.加強基層公益性文化陣地建設,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在蘇州傳統文化遺存中,有不少散佈於民間的特色藝術門類和工藝種類,要保存和發揚這些文化傳統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特色,必須調動全社會尤其是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提出全面推進社會文化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特色文化鄉鎮建設。/十五0期間全市特色文化鄉鎮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爭取更多的特色文化鄉鎮成為國家級、省級民間藝術之鄉,並向社區、學校延伸。引導並鼓勵特色文化鄉鎮(街道)、業餘文藝團隊將其活動融入到當地重點節慶、旅遊和民俗文化項目之中,使廣大群眾成為繁榮文化的主角。 

  5.加大文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要通過各種渠道,如院校培養、拜師學藝、在職培訓等形式,加大培養青年文化人才的力度。既要培養文化藝術的專門人才,也要造就文化管理與經營人才。要深入開展爭當德藝雙馨文化工作者活動。提倡“五湖四海”,在積極鼓勵本系統文化人才施展才華的同時,採取更加靈活、優惠政策的柔性措施,建立更加便捷的通道,吸取海內外優秀文化人才來蘇州大顯身手,構築外來人才的創業平臺,為人才引進和流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健全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化人才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以事業凝聚人才,精神鼓勵人才,感情關心人才和合理的待遇吸引人才,使人才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 

  繼承和發展吳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蘇州人的共同努力。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感覺到,一個地區、一座城市在發展現代化經濟、改善物質生活方面往往有著共通的程式和結果。然而,一個地區、一座城市與其他地區和城市最終的區別是在於它不同的文化形態和表現方式,在於人的歷史文化素質和現代化開放意識。不少訪問過蘇州的國內外友人讚嘆説:“蘇州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已經架起了很好的橋梁。”蘇州是雙面繡,一面是有深厚積澱的傳統文化,一面是蓬勃發展的社會經濟。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蘇州正在不斷豐富、發展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使其煥發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生機和活力!

  (朱永新 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