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朱永新:吳文化的傳承、發展與蘇州現代化建設

2012-10-29 13:3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吳文化的精華及現代價值 

  吳文化是吳地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産物,是吳地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看到,吳文化不僅具有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而且具有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作用。要使吳文化的豐厚資源成為推動蘇州現代化建設的人文動力和智力支撐,就必須對吳文化進行保護、整合和改造,不斷賦予吳文化與時俱進的現代價值,使之成為蘇州人認識、了解、掌握的先進文化,從而在新的歷史時期成為打造“文化蘇州”的動力和源泉。 

  在這裡,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向各位嘉賓全面介紹吳文化在今天的全部形態,只能從博大深厚的吳文化體系中選取它至今依然活躍的一些文化要素和藝術門類加以介紹,同時也把我們保護和弘揚吳文化的工作作個簡要彙報。 

  1.別具特色的古城古鎮 

  據專家考證, 2500多年間,蘇州的城址一直沒有位移,這在中外建城史上都是罕見的。宋代“平江圖”中詳盡勾畫了當時蘇州城市的風貌,至今“三縱三橫”的城內道路水系和“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人家0的主要風貌依然保留著。蘇州市城、鎮、村歷史悠久,體系完整,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現仍有較多保持傳統格局風貌的文物古跡、古建築和傳統民居的古城、鎮、村。目前我市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兩個(蘇州、常熟)、省歷史文化名鎮九個(周莊、同裏、甪直、東山、震澤、光福、西山、木瀆、沙溪),古村六個(楊灣、陸巷、明灣、東西蔡、堂裏、東村),還有一批文物古跡較多、傳統風貌集中、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古鎮和歷史文化保護區。這些古鎮大多抱湖環水,河道流貫,每以舟楫相通、津梁連通,街市古樸、小巷悠長,如周莊沈廳的“轎從門前進,船在家中過”,就是典型的水鄉古鎮風情。保護、管理好這些名城、名鎮、古鎮、古村和歷史文化保護區,對繼承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産,擴大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發展旅遊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為此,蘇州各級政府正在編制相應的保護規劃,以指導保護管理工作,並將保護工作逐步納入規範化的軌道。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提高文化含量,保留和繼承蘇州古城的固有風格,這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課題。近幾年來,蘇州在這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按照/重點保護、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0的規劃指導方針,我們將整個古城14.2平方公里劃分成54個街坊,分期分批進行保護性修繕和改造,既致力於營造蘇州人新的生活環境,以徹底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又較好地保存古色古香的城市形態,使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等富有獨特文化底蘊的建築風格得以延續。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古城,我們聘請了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為蘇州城市規劃建設總顧問;同時,定期請國內著名的古建、文物專家來蘇州,為規劃建設出謀劃策。市政府每年撥出專款有計劃地維修搶救古建築。近年來,蘇州市還動員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對傳統商貿文化中心觀前街和全國僅存的水陸城門盤門景區整治更新,實現歷史與現代、保護與改造的完美結合。盤門景區經整治後,恢復了姑蘇園,與古橋、古城、古塔交相輝映。 

  2.百戲之祖的崑曲藝術 

  崑曲是宋元以來在南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發源於蘇州昆山一帶,故名崑曲。明嘉慶年間,蘇州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南曲聲腔進行了改革,使得“水磨腔”脫穎而出。明代著名戲劇家梁辰魚創作了“浣紗記”等名劇,將崑曲正式搬上舞臺而成為一個新的劇種。崑曲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它對包括京劇等其他的戲劇種類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作“百戲之祖”。崑曲産生在江南這片土壤,這一藝術形式,無論是從主題、內容到形式都與吳地的經濟社會、民風民俗相適應,崑曲的主題一方面體現了江南文人士大夫的藝術情趣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蘇州民間的世俗風情。在崑曲的全盛時期,這一藝術種類更向世界提供了不朽的藝術名篇,如《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 

  崑曲這個古代劇種現代依然薪火不斷, 20世紀二十年代蘇州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崑曲藝術學校——蘇州崑曲傳習所,從而培養了以“傳”字輩為主體的一批昆劇藝術家。蘇州昆劇傳習所開創和繼承的業績,在今天得到了新的發揚光大,在全國六個昆劇院團中,至今還保留了部分傳統的摺子戲。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崑曲藝術,挖掘保留了一些優秀的劇目,也培養了新一代崑曲名演員,如繼字輩的張繼青等戲曲表演家。近幾年來,蘇州市搶救復排了一批崑曲經典名劇,學習整理了近一百個崑曲傳統摺子戲,培養了幾十名“小蘭花”青年演員。蘇州市政府和蘇州大學聯合建立了崑曲研究中心,推動了崑曲藝術研討活動的開展。2000年文化部和省政府在蘇州隆重舉辦了崑曲界譽為崑曲發展里程碑的首屆中國(蘇州)昆劇藝術節。次年,又舉辦了慶祝中國崑曲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及紀念蘇州昆劇傳習所成立八十週年的活動。蘇州昆劇藝術團該年末赴臺獻演,好評如潮。文化部已經提議將蘇州市作為舉辦昆劇節的定點城市,並將在蘇州建立中國崑曲博物館,這就是説,在新世紀蘇州作為崑曲藝術保護基地的地位得到了確認。 

  3.美侖美奐的評彈説唱 

  評彈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評話和彈詞。評話通常為單檔(一人演出),演員憑一把折扇,一塊醒木,邊説邊演;彈詞大都為雙檔(兩人演出),演員各執三弦和琵琶,分坐一桌兩旁,有説表有彈唱,被評為“一體兩翼”。 

  蘇州評彈的源頭可追溯到唐代變文和説唱文學,大致形成于明末清初。在乾隆之後,植根於民間的評彈名家輩出,書目繁多,嘉慶年間以陳遇乾為代表的“前四家”,咸豐時期馬如飛等人的“後四家”及其傳人,在保存濃厚吳地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京腔、徽調、地方小調山歌的營養,形成了諸多流派唱腔,創作了大批描繪社會百態和諷喻時政的書目。 

  20世紀40年代是評彈的發展時期,流派紛呈,豐富多彩,有夏荷生響彈響唱的“夏調”、徐雲志軟糯優雅的“徐調”、蔣月泉醇厚飄逸的“蔣調”、楊振雄高亢剛健的“楊調”等。新中國成立以後,蘇州評彈事業有了新的發展。1952年成立了蘇州人民評彈團,集中了一批名家。1961年創立了全國第一所曲藝學校——蘇州評彈學校。蘇州評彈界堅持“出人出書多演出”,通過狠抓長中篇書目創作、演出,舉辦中國蘇州評彈團藝術節等活動,培養中青年人才等措施,其在書目、演出和陣容方面的優勢正逐步形成。在臺灣蘇州評彈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評彈也已成為蘇州市民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全市已有書場45家,僅市評彈團每年的演出就達一萬多場次。 

  4.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 

  蘇州不僅是文苑藝林的淵源之區,也匯集了人才濟濟的吳門畫家。自三國曹不興、晉代顧愷之、南朝顧野王開創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以至歷經唐宋元明清,蘇州一地名列畫史的著名畫家就有1220多人。其中在明代中葉崛起的“吳門畫派”,更是聲震中國畫壇。 

  “吳門畫派”的開創者文徵明、沈周、仇英、唐寅,生活年代處在明代中葉,因而被後人譽為“明四家”。他們崇尚唐宋元名家風格進而有所變化,筆法秀美溫潤,構圖緊密端莊,在發展古典繪畫寫實傳統的基礎上,別開蹊徑,創造了具有淡雅、秀麗、明快、清新,以健筆寫柔情的風格,並將詩書畫有機地融為一體,把中國山水畫從疏狂空泛的自然主義傾向中扭轉過來,一反當時風靡海內的“浙派”保守院畫體,代表著明代畫壇革新運動的方向,深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到了明代末期,又出現了董其昌、陳繼儒等書畫家。政治地位、藝術思想、繪畫風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把吳門畫派推向一個高潮,在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延續到清初時的王煙客、王園照、王石谷、王原祁“四王”。以“吳門畫派”為“正宗”的文人畫,幾乎統領著有清一代的畫壇,同時演變出太倉的“婁東派”、常熟的“虞山派”。清末至民國時期,蘇州畫家們紛紛自發組織各種畫社、畫會,為研究和繼承吳門畫派立下了汗馬功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蘇州成立了吳門畫派研究會,對推進蘇州傳統書畫藝術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蘇州書畫家的作品在國內外展覽和出版,已産生一定的影響。 

  5.巧奪天工的吳地工藝 

  (1)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因集中于蘇州桃花塢一帶生産而得名。它通過版畫設計、木板雕刻,並採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桃花塢木刻起源於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桃花塢木刻年畫,以門畫、中堂、屏條為基本形式,以神像、戲文、民間故事和傳統風格為主要題材,以構圖豐滿,色彩鮮明、富於裝飾性為藝術特色,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木刻年畫齊名,同稱為中國三大木刻年畫,歷來有/南桃北楊0之稱。江南城鄉每逢新春佳節,常貼桃花塢木刻年畫,以示驅兇辟邪、吉祥喜慶。所有這些構成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基礎。 

  1979年,蘇州恢復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畫社和桃花塢木刻年畫研究會;(分號)先後蒐集、挖掘和複製了近百幅傳統木刻年畫版子,同時還新創作了《水鄉風貌》等一百多幅年畫作品。市政府為了搶救這瀕臨失傳的古老畫種,採取積極措施,將桃花塢木刻併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並成立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研究所和工作室,在保護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它的研究與培養人才的功能,使桃花塢木刻從根本上擺脫了瀕臨失傳的窘境。 

  (2)瑰麗精細的蘇繡 

  蘇繡是我國的四大名繡之一,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以圖案秀麗、色彩雅潔、繡工精細和形象逼真的藝術風格而聞名中外。早在清末民初,蘇繡藝術家沈壽製作的倣真繡《義大利皇后麗娜像》和《耶穌像》,先後在1911年的義大利都靈萬國博覽會和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雙面繡《小貓》、《金魚》、《梅花》、《松齡鶴壽》等作品,先後幾十次作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禮品,贈送給友好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口的蘇繡製品,除單面繡、雙面繡、亂針繡、發繡等精品外,還有款式多樣的日用品。其中“A”字牌常熟雕花臺布曾獲國家金質獎。外國友人把蘇繡的藝術精品和蘇繡藝人的精湛技藝譽為“東方的藝術明珠”、“亞洲的驕傲”。 

  為了保護髮展提高蘇繡的水準,蘇州成立了蘇繡藝術博物館和蘇州刺繡研究所。蘇繡作為蘇州具有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的一個産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至今僅蘇州農村就有10萬繡娘在從事民間刺繡的工作。 

  此外,作為“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蘇州的絲綢織造也久負盛名。蘇州絲綢以織工精細、色澤鮮艷、圖案雅潔而著名,舊記吳綾和楚絹、蜀錦、齊紈、魯縞並稱。明清時期的蘇州“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從宋代開始,宮廷就在蘇州設織錦院或織造局等官府工場,蘇州成為全國絲綢生産和貿易的中心。絲綢業的發展,為刺繡、戲衣、服裝和制扇等工藝領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 

  6.享譽世界的蘇州園林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給蘇州的造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蘇州園林溯源於春秋,發展于晉唐,繁榮于五代兩宋,全盛于明清。蘇州的古典園林,據記載共有271處,至清代有130處,迭經興廢,目前尚有69處。蘇州園林之所以名甲天下,並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因為它集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是建築、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等諸多門類的綜合藝術品。自20世紀50年代初,經過大規模整修開放的蘇州園林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留園、西園、藝圃;清代的藕園、怡園、鶴園、聽楓園、環秀山莊、擁翠山莊、曲園等。 

  20世紀80年代以後,蘇州的園林建築藝術向海外傳播,先後建成的有:日本鶴岡入幡宮內的三座湖石峰和池田市水月公園中的湖心亭——齊芳亭;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軒和波特蘭市的蘭蘇園;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公園內的中園等。蘇州的園林建築藝術正在發揚光大,蘇州的園林名勝已成為連接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1997年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等四座名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例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5世界遺産名錄6; 2000年又有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藕園、退思園等五座名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蘇州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是古城的保護和改造中,我們擷取了古典園林的造園方法,為把蘇州建設成一個融古典風格與現代建築理念為一體的園林城市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真山真水園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園”的園林蘇州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