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3:3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二、吳文化的基本特徵
豐厚的吳文化精華體現在古城名鎮、園林勝跡、街坊民居以至絲綢、刺繡、工藝品等豐富多彩的物化形態,體現在崑曲、蘇劇、評彈、吳門畫派等門類齊全的藝術形態,還體現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圍的濃重等等。千百年來蘇州人才輩出,如滿天繁星,熠熠生輝,在古代産生了以孫武、范仲淹、顧炎武、蒯祥、翁同和等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現當代從蘇州走出了葉聖陶、費孝通、貝聿銘、李政道、吳健雄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文化底蘊的厚重深邃,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文化形態的鮮明獨特,特別是吳文化所蘊含的積極的人文精神,在中華文苑中獨樹一幟。其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鮮明的水文化特色
蘇州素稱水鄉澤國,在8848平方公里的地域中水面佔42%,其中,三萬六千傾的太湖位於江南水網的中心,它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蘇州擁有太湖水面面積的80%。而太湖及其流域內的大小湖泊既支撐著吳地的稻作、漁業等農耕生産方式,同時又便利著吳地水運。
據學者們研究,“吳”字就是“魚”字。在今日蘇州一帶的方言中吳、魚同音,讀為純鼻音的ng。就字形而言,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吳0字,均像魚形。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吳地始稱為蘇州,而就繁體的“蘇”字來説,從草、從魚、從禾,這既表明瞭吳地文化對農耕牧漁生産狀況的反映,也表明瞭它與“吳”字在文化上的聯繫。由此可見,吳地早期土著居民以捕魚和種稻作為主要的生産方式,使得這一同自然相適應的生存方式在文化上有了具體的反映;同時,它又顯現著吳文化是與水密切有關的水文化的特徵。吳文化的産生與它的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長江太湖哺養了吳地人民,也給吳文化以清新的水的氣息,柔美的水的風格,鮮活的水的靈性,吳文化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無不依賴於水的浸潤和滋養。
吳地人民的衣食住行也直接或間接地和水有密切的關係。“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居民保持著與園林建築大致協調的江南水鄉風格,“粉墻黛瓦"與無處不在的河道、石橋一起,極富"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價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溫水暖似明姝”的蘇州小橋流水,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文人名士,也為詩人、藝術家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一首《楓橋夜泊》流傳古今中外,“江楓、漁火、客船”無不隱含著水的內涵。
正因為得益於水的滋潤,蘇州才稱得上錦繡江南,才讓世人對夢裏水鄉産生縷縷牽念。可以説文學藝術家筆下的水鄉風貌,集中體現了千百年人們感受和欣賞這方水土的特定情趣和意象。
2.濃郁的市井文化氣息
“市井”,原指街頭或街市,古代的街市離不開生存必需的水井,故“市井”連稱。此詞後來泛指城市和集鎮,並漸漸帶有商品貿易的色彩。《管子》雲:“處商必就市井”。蘇州由於在2500多年前就已形成城市,同時由於蘇州地區商品經濟發展,這使得它較早地成為商品貿易的集散地,也較早地形成了市民階層。與此相應,大多數吳地文藝家也更接近於市民大眾,從民間生活中汲取營養。唐代陸龜蒙、韋應物,宋代范成大等詩人的作品無不洋溢著生活氣息,通俗易懂,成為現實主義的光輝篇章。明中葉以後,城鎮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為吳文化朝多元化、市民化方向發展營造了寬鬆的環境。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當時的市井生活為素材,描繪了城市經濟風貌及中下層市民的世態。馮夢龍一反封建文人不齒通俗文學的社會風尚,提出小説可為“六經國史之輔”,起到使“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的作用,從而提高了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又如以明四家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大都以摹寫吳地山水見長,接近自然,接近民眾,在繪畫藝術中反映了吳地自然風光和民眾生
活。清乾隆年間,徐揚一幅《盛世滋生圖》把蘇州當時的街市景象表現得惟妙惟肖。再如興盛于明清的每年一度的民間崑曲活動——虎丘曲會,出現了“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的盛況。大致形成于明末清初的蘇州評彈,在乾隆之後,名家輩出,書目繁多。近代以來,周瘦鵑、范煙橋、程小青等民國時期的一批作家,以及當代的陸文夫、范小青等作家,也主要反映蘇州各階層社會生活。
3.剛柔相容的人文精神
綜觀吳地文化精神的發展軌跡,剛柔相容乃是貫穿吳文化數千年的一條主線。大家普遍認同這樣的看法:這條主線以六朝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表現為外剛內柔,後一階段則表現為外柔內剛。
儘管魏晉以來伴隨著文明開化程度逐步提高,吳地人民的性格特徵總體上是由武勇剛烈轉化為寓剛于柔。但無論是外剛內柔還是外柔內剛,都只是表現形式的差異。春秋時吳地民風尚武、強悍。《戰國策·魏四》記載的春秋戰國時的三大刺客中,吳地出了兩個,即刺殺王僚的專諸和刺殺慶忌的要離(另一為刺俠累的聶政)。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孫武,也是在吳地完成了他的軍事名著——《兵法》十三篇,同時也是在吳地實踐了他的軍事理論——演兵教戰以及指揮伐楚之戰等。秦漢時,項羽“八千江東
子弟”皆出於吳地,為這種尚武之風作了最好的注腳。到西晉時,左思《吳都賦》裏還繼續著這一流風説吳人“士有陷堅之銳”。應該説,雖然從漢以降,吳地産生的著名武士、俠客以及將軍不多,但尚武傳統、俠士精神在後世已經融入了文化人的血脈中。這具體表現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文化人反抗專制文化、維護某種價值觀念,崇尚自由,反抗暴政的鬥爭中。
首先,吳文化中積極的人文精神,體現了歷代文人士大夫及仁人志士強烈的憂患意識。北宋范仲淹“先憂後樂”的情懷,明末顧炎武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近現代革命詩人柳亞子,則被毛澤東稱譽為“今屈原”。前人留下的篇章已成為指導當今蘇州人做事處世的至理名言,對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深刻的意義。
其次,吳文化中積極的人文精神還使人感悟到了吳地人民的人格力量和抗爭精神。明代,從高啟的腰斬到方孝孺的悲壯獻身,到反抗封建專制的平民英雄葛成到張溥“五人墓碑記”中的平民義士,蘇州的仁人豪傑,以自己的一腔鮮血揮灑在東吳土地上。清兵南下時江南文化人陳子龍及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不惜以卵擊石、起兵抗清。清朝統治初定之後,思想界的巨人顧炎武仍在江南組織反清復明的活動。順治年間,金聖嘆不惜以身相搏,對封建官方意識形態嬉笑怒罵,終因/哭廟案0獻出了生命。清末民初加入同盟會的蘇州文化人組織近代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在推翻帝制的革命鬥爭中,蘇州文化人的活動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
再次,吳文化中積極的人文精神體現了對鄉土的眷戀之情。從晉代張翰的莼鱸之思到李政道、吳健雄、貝聿銘等的鄉梓之戀,魅力無窮的吳文化培育並激發了蘇州人濃濃的鄉情,進而激發了他們關心鄉梓故里興衰的濃郁情結。而在蘇州生活過的人們,對這塊土地更是充滿了依戀之情。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吳娘瀟瀟暮雨曲,自別江南更不聞”、“揚州驛裏夢蘇州”;崔顥的“羨君歸老向東吳”;南宋詞人吳文英的“可惜人生,不向吳地往”;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三生花草夢蘇州”,都反映了這種眷戀情懷。必須指出的是,吳文化剛柔相容的人文精神,為今天蘇州的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尚文重教的文化傳統
自漢以降,由於漢朝統治者“罷黜諸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價值觀念在江南地區得到傳播並逐漸被士人所認同,加之吳地社會相對安定,經濟逐步崛起,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尚文重教的風氣逐漸形成。到了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卷二·風俗》裏,當分析“蓋古如此”、“好用劍輕死“的“吳俗”後,范成大已説到了吳地民風的某些變化。宋代時,由於“文教漸靡之久”,因此,民俗民風中顯示尚武精神的“五月鬥力之戲”已經“不復有”,相反卻由儒家文化的種種表現形式取代。讀書成了吳地文化始終向上的動力。中國古代為昭彰讀書精神而建的讀書檯不少,留至今日的不多,但蘇州卻有兩個。其一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讀書檯——今吳中區穹窿山西漢時的朱買臣讀書檯。其二為常熟市梁代的昭明太子讀書檯。
北宋元豐七年朱長文撰《吳郡圖經續記》卷上已專列“學校”章節。其後南宋范成大撰《吳郡志》時,在卷四單列“學校”專章,專門記寫蘇州“府學”的情況。其在書中的位置,已放在卷六、卷七記寫的“官學”之前。
蘇州尚文重教的傳統一旦形成,便延綿千年而不衰,在官方和民間均形成熾盛之勢。北宋范仲淹在蘇設學,大力倡導教育,開創東南興學之風。“蘇州文盛出狀元”。明代全國共錄取狀元90名,蘇州共出狀元8名,佔全國狀元總數的8.89%。清代全國共錄取狀元114名,按省劃分,依次為江蘇49名,浙江20名,安徽9名,山東6名,廣西4名,直隸、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各3名,湖南、貴州、滿洲各2名,順天、河南、陜西、四川、蒙古各1名。而蘇州一地出狀元26名。這一數字所包含的意義是:蘇州作為省以下的一個行政區劃,所出狀元數竟是浙江省(位列全國省級的第二名)和山東省(位列全國省級的第四名)兩省之和,佔有清一代全國狀元總數的五分之一強,更佔到江蘇全省狀元總數的半數以上。蘇州士子的屢屢奪魁,竟導致到清代後期,朝廷開科考選狀元不得不把蘇州人限制在外了:“光緒中,清廷始矯正此風,令廷臣選取狀元必在蘇州人外。(顧頡剛5蘇州史志筆記6)封建時代,科考時朝廷竟要加以限制乃至排除在外的地區,中國自開科舉以來大概也只有蘇州一地獲此“殊榮”了。“清廷始矯正”的潛代詞,無非是説,蘇州考生太厲害了!讓點名額給別的地方吧!因此,就封建時代科考文化來講,蘇州可以説已登峰造極了。因此,蘇州人徐有貞稱“吾蘇也,郡甲天下之郡,學甲天下之學,人才甲天下之人才,偉哉”!吳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書院教育是其主要形式。吳地書院從北宋開始創建,經元、明兩代的發展,到清代特別興盛。在清代,吳地創建、修復書院達一百多所,其中著名的有文正書院、紫陽書院、正誼書院、婁東書院。
吳文化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無論是書畫、工藝,還是園林、戲曲,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在蘇州這方水土上,孕育了無數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蘇州人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門類齊全,不僅文學家、辭賦家、經學家、訓詁學家、書畫家、藏書家、校勘學家等人才輩出,而且從名相重臣至建築工匠等各類人才也蔚為大觀。直至當代,蘇州除了有一大批文學家、藝術家、書畫家外,蘇州籍以及在蘇讀過書或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有103位。在一個地區能産生一代又一代賢才,這與蘇州尚文重教的傳統是分不開的。目前,蘇州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領先水準, 1992年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0世紀末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現在正向建立學習型城市、終身教育目標邁進。
5.精細秀美的個性風格
吳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決定了當地藝術品種的風格和品位,也決定了生産方式的風格和品位。吳地文學藝術家在師法自然、師法傳統的基礎上,往往別出心裁,精益求精,並將這些藝術門類推向成熟和極致。如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的傑出代表,同時集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詩詞等諸多藝術于一體,充分體現了吳文化精細秀美的風格。蘇州工藝品以精巧細膩著稱於世。在現今故宮博物館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産自蘇州。蘇州刺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以圖案秀麗、色彩雅潔、繡工精細、形象逼真的藝術風格聞名中外。一根頭髮粗細的絲線在蘇繡中可以分為24等分,難怪乎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參觀蘇州刺繡研究所後,堅定了把工業園區設在蘇州的信心;也難怪乎美國超微半導體(AMD)公司在考察了刺繡研究所後即下決定在蘇州投資建廠。蘇州制扇種類繁多,做工精湛。蘇州的玉雕有“鬼斧神工”之稱。緙絲在蘇州以工藝精細見長。此外,享有盛譽的花木盆景,高雅絕俗的蘇式傢具,玲瓏剔透的紅木小件,細巧精緻的小擺設,以及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都在全國佔有獨特的地位。
[責任編輯:張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