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內,農民把農作物幼苗種在栽培基質中。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腳步的加快,德化縣的空心村多了起來,許多土地荒廢了。”近日,在德化縣三班鎮奎鬥村,福建道畋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洪源説,“德化地處山區,生態環境好,又沒有工業污染,對於高品質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正好可以採用現代技術,對荒地進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
去年10月,道畋公司在三班鎮、龍門灘鎮流轉土地,種植各類瓜果蔬菜,發展精緻農業。整個種植基地規劃建設6000多畝,包括3000多畝山地和林地、3000多畝荒田和梯田。經過一段時間的土地平整、大棚搭建,目前該公司已完成800多畝,其中150多畝種上了農作物,明年將實現量産。
引進島內良種
“土地落差比較大,從農戶手中流轉過來後,第一步就是平整土地。”道畋公司副總經理、臺中人楊閩華説,“光這一部分的資金投入,每畝就要2000元。”
基地裏,十多個大型塑膠棚一字排開。大棚採用鋼架結構,6米多高,最大的一個有5萬平方米。棚內鋪設了2米多寬的全新水泥路,可供兩輛小型汽車並行而過。楊閩華説:“道路兩旁還將種上百香果,既美觀又可調解棚內溫度。”
道畋公司在大棚上做足了文章。不同於一般的大棚,這裡的大棚有兩層薄膜,能使內部溫度高於室外15攝氏度左右,而一層薄膜大棚的內部溫度最多比室外高8攝氏度。棚內還設有水簾和排風扇,可以調節溫度。
在大棚裏,一些農民正忙著勞作,身邊的小黃瓜、網香瓜、小番茄等農作物長勢喜人。這些農作物幼苗都是引自臺灣,然後再進行數代育苗,以滿足種苗需求。小番茄再過1個月就能采收。
經過長期改良,臺灣的農作物聲名遠播。“這種小黃瓜是臺灣的一般品種,吃起來口感好,又脆又清爽。”楊閩華説,“那個叫‘青寶’,是臺灣的最新品種,其種子成本是一般品種的5倍,表面沒有尖尖的毛刺,可直接食用。”
借鑒臺灣經驗
“正常情況下,這株小黃瓜5片葉子結出3顆幼果,最後經過揀選剔除,每片葉子只會留下1顆。”在大棚裏,臺灣臺中區農會理事長李鴻文説,臺灣農業在重視産量的同時,更重視品質。
李鴻文從事臺灣農作物的實踐和研究工作30多年,被道畋公司聘為總工程師。憑藉在臺灣的豐富人脈資源,他組織了4個專家團隊,先後到種植基地進行技術指導。這些專家涉足葉菜、果樹、有機等多個領域,都是業界翹楚。
“每月都要來到大陸,每次待18天。”李鴻文説,“這次過來,巡查了一遍,沒發現什麼大的病蟲害問題。正在試種的臺灣玉米也沒有問題。只是大棚之間的距離要稍微注意一下,不然會影響到棚內的溫度。”
臺灣農業走的是精緻化道路,其産品品質的核心就是有機。從源頭到産出,都做到了無毒。農藥用植物提煉,是純天然成分。供農作物生長的栽培基質是無毒的,改良當地硬質土壤所用的肥料是有機的。
“所謂有機肥,就是動物可以吃,這樣種出來的農産品才能給人吃,至於傳統的動物排泄物,不屬於這個範疇。”李鴻文説,“把有機肥做成圓形顆粒狀,像飼料一樣,不容易被水沖走,能慢慢稀釋分解。”
在一張種植管理記錄卡上,清楚寫著農作物的育苗時間、品種、負責人等資訊,以及每天澆水、施肥等情況。從育苗到采收,全程跟蹤,形成一個産銷履歷。
自動化管理
“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做到全自動管理。”陳洪源説,“大棚裝有各種各樣的探頭,實時監控棚外天氣,以及棚外溫度、濕度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系統能夠感應到細微變化,然後進行數據分析,併發出警報。”
記者看到大棚內的澆水設備分為上下兩套,上面是噴灌,地下是滴灌,都是智慧化的;供肥中心是全自動管理,肥料中要使用多少磷、鉀、氮等元素配比,在手機上就能完成操作;採摘環節也是機械化,既高效又能節約人工成本。
精緻農業投入大、成本高,種植出來的優質農産品價格自然也高。“例如網香瓜,一棵苗只結一粒果,每斤售價300元,要比同類産品的市場價高3倍多。”李鴻文説,“這也正是道畋公司的發展定位,走品質至上的高端路線。”
在李鴻文看來,由於生活水準的提高,大陸民眾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催生了精緻農業的市場空間。道畋公司以會員製作為行銷方式,目前瞄準省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包括廈門、福州和泉州,之後輻射到國內一二線城市。
“消費者主要是買來送人的,當作高檔禮品,現在已經有客戶開始訂購了。”李鴻文説,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之後,價格會慢慢降下來。
對於未來的發展,陳洪源計劃建設一個閩臺育苗中心,公司為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援,讓農民自己種,自主組織專業合作社,從而推廣到全省各地,乃至全國。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