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園概況
2010年5月,農業部、國臺辦批准在江蘇南通市設立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總體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15萬畝)。創業園以發展高科技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休閒農業、農産品電子商務為重點,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借鑒臺灣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轉化科研成果。建設通州高效農業核心區、海安蘇臺農業合作示範區、如東蔬菜加工出口示範區、海門高檔鮮食瓜果示範區;建設海峽兩岸(海門)農産品商貿區,依託南通海門經濟開發區濱江工貿區的全通商(海門)城和全球通用商務平臺,設立海峽兩岸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城,對接兩岸農産品電子交易市場及連鎖展銷網點,在南通形成生産研發和商務交易兩大合作平臺。
創業園資源優勢
南通位於長江入海口,是大陸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是著名的“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文博之鄉”和“平安之鄉”。
緊靠上海的地緣優勢。
南通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中部、長江入海口北岸,隔江與上海及蘇南地區相依,被外界譽為“北上海”,完全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
有江有海的資源優勢。
南通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靠江靠海。境內擁有長江岸線219公里,海岸線206公里。兼備“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的優勢,素有“江海明珠”的美譽。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面積1200平方公里。灘塗資源約佔全省灘塗總面積的1/3。開發建設中的長三角北翼沿海唯一的20-30萬噸級深水海港——洋口港,大陸四大漁港、世界九大漁港之一的呂四港,大陸十大沿海港口之一的南通港,成為南通新世紀實現跨越發展的有力“推進器”。南通將成為東部沿海地區最具潛力的新增長極。
底蘊深厚的文化優勢。
南通是歷史文化名城。約在6500年前成陸。五千年前的青墩文化展示了南通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歷經傳承,南通這片以江海文化著稱的土地積澱了深厚的文明底蘊。近代,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在南通領時代潮流,開風氣之先,興實業、辦教育,在南通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館、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座民辦氣象臺等“七個第一”,使南通成為當時聞名中外的工商業城市,創造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輝煌。
最宜人居的環境優勢。
南通,江海交匯,空氣清新,風景秀美,市中心的濠河環抱城區,似一條緩緩飄動的玉帶,宛如“翡翠項鍊”;位於市區南部的狼山列大陸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南通是國家級文明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長安城市,是“長三角”16個城市中最具發展活力、最具投資吸引力、最適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基礎優良的産業優勢。
南通農業結構合理,特色明顯,生産力水準高,發展速度快,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優質稻米、弱筋小麥、雙低油菜、高品質棉、蠶桑産業、規模養殖、蔬菜園藝、花卉苗木、生態林業和休閒農業等為主的十大高效農業優勢主導産業。南通是國家級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和國家級雙低油菜生産基地。全市以佔全省8%的土地生産出了全省:11%的糧食、20%的棉花、17%的油料、20%的蠶繭、11%的生豬、20%的山羊、17%的家禽。糧棉油單産分列全省第一、二、三位。南通也是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試點市,國家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市。南通農産品加工業較為發達,全市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2600多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 居全省前列。
已具規模的合作優勢。
全市共有臺資企業1762家,總投資130億美元。其中:農業類企業140家,投資總額9億美元。臺商投資農業領域主要在高效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農業産業方面,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投資規模較大。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35個,項目平均規模683萬美元。二是産業細分合理。其中農業種養殖業項目69個,總投資3.06億元,佔34%;農産品加工項目36個,總投資3.33億美元,佔37%;休閒農業類項目19個,總投資1.36億美元,佔15%;生態農業類項目16個,總投資1.28億美元,佔14%。三是項目品質高,企業遠景好。投資多為臺商獨資。其中,獨資項目111個,佔總數的78%。南通已連續8年實現臺商在國臺辦“零投訴”,曾于2005年被評為“未來5~10年最具臺商投資價值城市”。
近年來,新穎的優良品種,優秀的勞動力資源,先進的種養技術,精湛的加工工藝,快暢的流通渠道和健全的服務體系,使南通農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也為南通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南通市將以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為契機,開創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局面。努力把南通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成“實現兩地農業多層次寬領域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地産業高起點全方位互補與融合”的“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兩岸農業合作範例”。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