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訊 夕陽西下,百畝草地上,三五頭牛或閒庭信步,或埋頭吃草,一派田園風光……記者日前跟隨“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調研採訪組,來到淮安臺灣農民創業園,見到當地遠近聞名的“蘭花大王”——皇達花卉老闆黃耿達。
“為什麼這麼大的工廠沒有圍墻?”記者問。“拆了,為了方便鄰里鄉親的牛來吃草。”黃耿達笑談,這些牛“幫”了他大忙,是勤懇的“除草工”。主動拆圍墻,方便鄰居牧牛,也沒耽誤自己“養蘭花”。
在臺灣,無論生意大小,老闆們都有句“口頭禪”——廣結善緣。黃耿達説,“拆掉圍墻,敦親睦鄰,就是‘廣結善緣’,你在當地做生意,讓周邊鄰居都過好,那還不是好事一件?”實際上,他的很多“鄰里”也是他的員工,他為當地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絕大多數員工都超過60歲,他“派”的活輕鬆,但給的工資卻比當地平均收入高出不少。“我們的溫室種植,很多都是修修剪剪的活,幫助當地的大媽大嬸們增加點收入,雙贏嘛。”黃耿達説,員工每月工資收入能達5000元至1萬元,很多企業抱怨“用工難”時,他這裡卻忙得熱火朝天。
黃耿達是地道的商人,“致富賬”他算得比誰都精,所以高工資的背後,是公司的高營收。他介紹説,企業2010年通過招商引資落地淮安,自己也是最早在淮安設廠的臺灣企業家之一。蝴蝶蘭是公司的主營品種,年産量超過350萬餘株。淮安臨近港口,蘭花出口日韓走水運,每株比空運節省12.4元,價格優勢不小。水運價格低,但劣勢也很明顯——運輸時間長,花難保鮮。
改進技術,延長花期,黃耿達又開始“拆圍墻”,這次,他拆的是創新“圍墻”。黃耿達把醫療領域的創新成果,“嫁接”給蝴蝶蘭。“我們的保鮮液,是臺灣義守大學醫學實驗室的最新技術,它保鮮人體細胞都沒問題,更別説蝴蝶蘭了。” 黃耿達很會琢磨事,他的弟弟是義守大學醫學系教授,他將蝴蝶蘭難保鮮的困惑説給弟弟聽,沒想到就促成了種植業與醫學界的“跨界聯姻”。
與人要補充各類維生素以強健體魄一樣,植物也可以“吃善存”提高抗病性,讓枝葉生長更為強壯。在皇達花卉的育種室,2萬多株蘭花依次排開,它們就像育嬰房裏的“寶寶”,除了恒溫環境外,還根據成長的不同需求,被滴灌各類“元素”。在這裡被悉心照料兩年後,它們會被送去溫室大棚,每日都“喝”礦泉水,營養“奶粉”還是按濃度佔比精心調配的,再過兩年,模樣“亭亭”時,再“隨”著保鮮液被送往日韓等地。
“下一步,我要建立蝴蝶蘭市場大數據庫,分析市場需求,幫助企業提前按需求,調控年度種植量和月出口量。”下一個要拆除的“圍墻”,黃耿達早已瞄準。
比起航太、高鐵、晶片、電子,“蝴蝶蘭”的技術含量實在有限。但是,創新經營都似烹小鮮,在黃耿達“種蘭花”的經驗中,最為寶貴的是他不斷拆除思維“圍墻”。創新技術,他拆掉行業圍墻,為一朵小小蘭花,勇敢向醫學領域“跨界”;創新經營,他拆掉現實圍墻,以信任、以互惠建立起“開放式工廠”,換來的是,高品質的蘭花種植技術,以及源源不斷的訂單。(淮陰臺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