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
蘇政辦發〔2016〕21號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援淮安臺資企業
産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推動淮安市加快承接臺資轉移集聚,促進臺企轉型升級,創新臺商服務模式,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就支援淮安建設臺資企業産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以下簡稱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提出以下意見。
一、明確目標定位
建設臺資企業産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有利於深化蘇臺産業合作,推動兩岸産業融合發展;有利於優化臺資企業在我省的區域佈局,推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擴大蘇北對外開放,提升淮安經濟國際化水準,促進全省全面小康目標如期實現。
建設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以産業合作為主線、優化環境為抓手,積極探索兩岸交流合作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把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建設成為兩岸産業合作的拓展地、臺企轉型升級的先行地、服務台商臺企的引領地、臺灣青年創業的活躍地。
——兩岸産業合作的拓展地。圍繞主導特色産業建立淮安與臺灣之間縣(市、區)、園區長效合作機制,加強兩地産業深度對接,在引導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産業加速集聚的同時,推動合作領域向服務業、農業、教育、衛生等領域拓展,帶動淮安利用外資和開發區建設水準全面提升。
——臺企轉型升級的先行地。支援淮安探索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新模式,鼓勵兩地中小企業通過交叉持股、建立技術聯盟等途徑,搭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技術、人才等交流平臺,推動臺資企業創新發展。
——服務台商臺企的引領地。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完善服務組織體系,提升行政審批效能,建立健全服務台商居住出行、就醫就學、休閒娛樂的配套政策和設施,推動臺資企業在淮安的投資貿易便利化、人員往來便捷化、貨物往來暢通化。
——臺灣青年創業的活躍地。支援淮安加大力度引進臺灣青年人才,優化各類人才的生活學習、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等服務,建設更多的創新創業平臺,形成“助力臺灣青年圓夢江蘇”的示範效應。
二、深化産業合作
(一)加快臺資先進製造業集聚。在省“十三五”規劃中支援淮安電子資訊、鹽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等臺資優勢産業發展,打造臺資先進製造業發展基地。鼓勵臺資企業在淮安設立地區總部,鼓勵新設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援兩岸企業合作發起設立産業投資基金,加大對優勢特色産業的投資。依據淮安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及地區面積,科學設定淮安環境總量指標,引導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走生態、環保發展之路。加強對臺灣先進農業企業的引進,推進淮安農産品精深加工,加快農業産業鏈條的前伸後延,大幅度提高農産品附加值。
(二)擴大現代服務業對臺開放。支援臺資企業在淮安發展商品交易、現代物流、金融合作、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等産業,拓展會計審計、建築設計、商貿旅遊、電子商務和人力資源服務等合作領域,投資節能環保、創業投資、智慧財産權服務等商務服務業。支援淮安設立空港保稅物流區,發展航空物流。落實國家和省關於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各類優惠政策,鼓勵臺資依法依規舉辦醫療機構。
(三)支援臺資金融業創新發展。積極爭取淮安開展兩岸金融業合作先行先試,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和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試點。鼓勵符合條件的臺灣金融機構、企業集團在淮安設立銀行、證券(期貨)、保險、金融租賃、財務公司、小貸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引導符合條件的中資金融機構在淮安發起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推動保險機構開展面向中小臺資企業的各類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支援淮安臺資企業利用大陸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支援淮安企業赴臺上市融資。
三、拓展交流交往
(一)提升交流水準。爭取將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建設納入兩岸企業家峰會議題,與峰會下設的相關産業合作推進小組建立合作機制。支援淮安“臺商論壇”建設,促進淮安與臺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等重點工商團體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建立淮安與臺灣兩地産學研合作機制,定期開展科技交流活動。支援淮安爭取成為臺灣自由行開放城市,爭取賦予淮安入臺證件辦理資格,密切兩地人員往來。
(二)擴大合作領域。支援淮安各院校加強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建立服務台資企業的研創中心,為臺資企業創新發展提供研發服務和技術支撐。鼓勵兩地職業院校建立校際聯盟,建設職業院校與臺資企業合作的實訓基地。支援建立淮安臺商子弟學校,為臺商子女提供優質的基礎教育。提升淮安與臺灣的醫學交流合作層次,引進臺灣高端人才、技術和設備。支援開展兩岸“對話美麗鄉村”活動。
四、加強載體建設
(一)完善發展規劃。以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各省級開發區為延伸,共建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將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發展列入省“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並積極爭取列入國家有關專項規劃。做好區域空間規劃、産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優化産業發展、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功能配套等空間佈局和結構形態。
(二)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支援淮安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寧淮鐵路規劃建設和新長鐵路擴能改造,支援淮安機場二期擴建和金湖、洪澤、盱眙等通用機場建設,加快京滬高速擴容,研究鹽蚌高速金湖至寶應段規劃建設方案,實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同步建設二級航道和金寶航道、張福河航道升級改造工程,支援淮安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開闢內河集裝箱運輸綠色通道。
(三)建設科技創新載體。支援淮安申報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國家級高新區,與臺灣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開展産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引進臺灣地區研究開發、科技諮詢、創業孵化等仲介機構。鼓勵淮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建設科技産業園。支援臺資創新平臺申報政府科技計劃項目,支援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申報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産品。鼓勵省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天使基金、創投公司及其他社會資本加大對臺資科技型企業、産業以及創業人才的扶持力度。支援淮安臺資企業申報“蘇科貸”。
(四)建設對外開放載體。支援淮安省級以上開發區與臺灣産業園、科技園、重點行業協會等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加快建設“兩岸資訊家電産業園”和“兩岸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以引進臺資企業為主的産業園。支援淮安綜合保稅區爭取國家貿易多元化試點,完善區內基礎及監管設施建設,試行企業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等通關徵管作業。推動淮安綜合保稅區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委內加工、維修檢測業務、設立研發中心等創新做法,鼓勵在淮臺企在淮安綜合保稅區設立研發、檢測、維修等機構。
五、優化政策環境
(一)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大省級財政專項引導資金對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內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一帶一路”投資基金等政府性投資基金的作用,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增強研發能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裝備水準、引進高端人才、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給予支援。根據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項目建設時序,加大用地計劃支援力度,對符合省重大産業項目支援和保障條件以及省以上立項的單獨選址項目,優先安排用地計劃。支援開展工業用地改革方式試點,探索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先租後讓的供地方式。推進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支援淮安開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試點。
(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支援淮安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在海關監管方面的創新制度,提高通關便利化水準。支援淮安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建設電子口岸平臺和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完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等支撐系統。以檢驗檢疫業務“通報、通檢、通放”為基礎,運用信用管理和風險管理,實現進出口商品“出口直放、進口直通”。推動創建國家級臺資企業出口品質安全示範區,建設淮安公共檢測服務平臺,開展産品檢測、新品研發和國際認證服務。推動兩岸在淮安共建檢測機構,互派檢測人員,共同參與檢測過程,實現檢測結果互認。創新服務外包檢驗監管模式,探索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所需的進出口工業産品實施分類管理,提供通關便利。支援淮安建設省級進口商品交易中心。
(三)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支援符合條件的臺灣籍人才或臺資企業引進的人才申報省“雙創計劃”和省“蘇北急需人才引進計劃”。對經過規定程式被確認納入省“雙創計劃”和省“蘇北急需人才引進計劃”的,省財政給予相應的經費資助。支援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薪酬機制和獎懲機制,對在淮安企業工作的臺灣高端人才、高級管理人員個人所得稅繳納等方面予以優惠。探索建立兩岸人才培訓合作機制,鼓勵淮安職業教育機構與臺灣合作舉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或項目。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健全協調機制。建立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援,在淮安複製推廣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爭取建立江蘇省和國務院臺辦的工作協調機制,共同推進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建設。
(二)形成工作合力。淮安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發展的組織領導,省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加強與淮安市的溝通協調,在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援,為淮安臺資集聚示範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