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概況

廣東汕頭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概況

2016年11月24日 來源:汕頭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

    

  潮南臺創園。

  廣東汕頭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下稱“臺創園”)于2008年12月17日,經國家農業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設立,2010年啟動建設。園區位於潮南區井都鎮高速公路南沿海地帶,規劃面積5500畝,其中核心區域2000畝,輻射指引面積達2萬多畝。園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是目前汕頭內連片規劃農田面積最大的地方。

  一、園區建設發展情況

  臺創園所在地原來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幾乎沒有基礎設施。自2010年啟動建設以來,在國家農業部、國臺辦和省廳的重視和支援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園區總體規劃方案,堅持以汕臺農業合作為前提,以特色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園區建設,積極扶持和引導進園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努力建設汕臺農業合作先行先試園區,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促進粵臺農業的發展,如今成為潮南區乃至汕頭市知名的現代農業産業園。

  (一)落實服務發展措施。市、區等領導對臺創園建設一直高度重視,專門設立扶持臺創園建設發展專項資金,連續實行三年,每年共安排1000萬元,用於支援臺創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企業發展。臺創園設立之初,成立了臺創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同時,成立了臺創園管委會,屬正科級事業單位,具體負責園區的建設和運營管理。2015年2月,經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將臺創園管委會移交井都鎮委、鎮政府管理,由井都鎮鎮長兼任臺創園管委會主任。接管後,我們落實多項服務措施,加快園區發展。

  一是實行幹部“一幫一”掛鉤服務企業制度。鎮長、管委會主任帶頭掛鉤聯繫園區2家重點企業,其他6家企業也都有鎮政府或臺創園管委會領導幹部掛鉤聯繫工作,幹部職工主動深入企業了解發展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困難。

  二是成立農業科技與園區管理專家組。聘請11名各行業專家免費為進園企業提供指導服務,多次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生産等活動。

  三是搭建宣傳推介平臺。開通了臺創園農産品電商平臺、門戶網站和“井都農業”微信公眾號,製作園區形象宣傳片,多渠道宣傳推介臺創園企業和優質農産品,努力在“網際網路+農業”的發展潮流中譜寫屬於潮南臺創園的新篇章。

  四是建立“一站式”服務制度。幫助進園企業爭取上級惠農支農政策和資金支援,出臺面向臺創園進園企業的涉及財政稅收、土地優惠、金融服務、出入境便利和其他優惠服務等5方面的44條優惠措施;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制訂並實施了臺商或合資、合作企業入園投資條件、入園申報程式、優質服務措施、創業園建設資金管理和監督等相關規章制度,給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辦事服務,當好企業的“吉祥三保”。

  (二)制定園區發展規劃。堅持規劃先行,2009年委託華南農業大學編制了臺創園建設總體規劃,2015年委託桂林經緯旅遊規劃有限公司編制了臺創園概念性旅遊總體規劃設計和重要節點詳細規劃,2016年5月已報區政府批准實施。在高起點、高標準規劃的引領下,臺創園按照突出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的建設思路,秉持“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産業化、集群化”的經營理念,圍繞“五區、二帶、一中心”的發展佈局,搞建設、抓發展,全力打造“濱海生態農業觀光園”。

  (三)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幾年來,園區先後投入資金1億多元,全力推進園區內路網、電網、林網和排灌渠道等配套設施建設以及“水肥一體化”、土壤改良、地力培育等農業基礎工程,建成核心區2000畝高標準建設農田,提高了農業生産條件。2015年開始實施的省級現代農業建設項目,至目前,已完成投資4800萬元,佔總投資的88.9%(其中已投入財政資金1526萬元,佔省撥資金的76.3%,企業投入超過3000萬元)。園區觀光路網綠化工程、路燈亮化、功能區休閒觀光亭臺、排水溝修繕搶險、修建臺創園農産品貿易市場、園區供水管道、創業大道貫通機耕路及排水溝建設工程、戶外宣傳廣告等一批項目已完工。環園路以及主題廣場建設工程等項目正在施工,園區大門及綜合服務中心工程等項目已完成立項、財審,正在準備進入招投標程式。在改善園區硬環境的同時,臺創園積極開展文明臺創園創建活動,不僅給燈桿裝上文明標旗,還在路旁設置了垃圾箱,雇傭環衛工人每天上路保潔,營造了整潔衛生的園區環境。現如今,臺創園已經成為人們領略井都風光的旅遊休閒之地,為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打造現代農業園區。一是築巢引鳳。通過“以商招商”、“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的開展臺創園的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工作。至目前,共引進8家涉臺農業企業進園創業,吸引投資1.8億元,年創産值7000多萬元,另外目前有4個招商項目正在洽談跟蹤。2015年9月底,臺創園管委會與潮南區農業局在臺創園聯合舉辦了“迎國慶汕臺情”潮南區首屆農産品展銷會,組織40家汕臺農業企業現場展銷優質農副産品,吸引了許多臺商和本地群眾進園遊覽和考察項目,增進兩岸民眾的文化交流和農業合作。2015年11月,組織豐樂公司、德興臺隆等2家企業參加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豐樂公司紅肉火龍果在交易會上受到中央電視臺的專題採訪報道,2016年11月豐樂公司“南國佳人”紅肉火龍果獲廣東省第二屆“十大名牌”系列農産品稱號。

  二是鼓勵創新。積極引導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加強與臺灣等農業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推動農業創新發展。累計引進臺灣名優農産品30多個、全自動節水噴灌設施設備20多臺(套)、良種豬繁育技術設備20台(套)。

  三是樹立標桿。積極引導進園企業立足現代農業企業的發展定位,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行標準化無公害生産,發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促進企業發展提速提質。

  目前,園區企業發展項目涵蓋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種植,畜禽飼養,水産養殖以及休閒觀光農業等領域,已發展成為農業龍頭企業3家,屬國家級、省級、市級各1家。其中,園區重點企業德興臺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廣東德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是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全國豬聯合育種單位、省“菜籃子”生産基地,該公司于2015年啟動建設德興北歐農場,項目總投資超過4000萬,旨在打造以智慧化的先進設備為核心、採用歐洲標準的工藝體系、節能環保、福利養殖、智慧高效的現代化智慧養豬場,已于2016年8月竣工投産;綠都種植實業有限公司(是廣東德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于2016年籌劃建設德興生態體驗園、德興(臺農)國際養豬學院,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萬,將依託加深校企合作,打造一個高層次、體驗式的現代化養豬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洪茂種養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産綠色食品、共創有機生活”為經營理念的果蔬種植企業,屬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省“菜籃子”生産基地。豐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重點臺灣火龍果生産基地,被評為省標準化設施化農業生産示範基地、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正在建設的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項目,將帶動企業邁入現代化、科技型的發展快車道。泓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臺灣特色水果20多個,有60畝連片的百香果種植基地,積極發展具有臺灣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恒茂農業科技公司研發的高位池水産養殖技術,填補區域內對蝦養殖技術空白。

  幾年來,進園企業發展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共同撐起臺創園這座現代農業産業園的標桿,並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二、園區效益

  臺創園經過這幾年來的建設實踐,在促進粵臺農業合作、增進兩岸人民交流、帶動本地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示範帶動特色農業産業帶建設。在臺創園的示範帶動下,原來深汕高速公路兩側沙灘地、丟荒地得到開發利用,通過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與推廣新技術,建成1萬多畝果蔬節水農業産業帶,如今成為汕頭市優質“菜籃子”生産基地。

  (二)創新農業産業發展理念。一是科技的理念。園區的種植業全面採用有機肥種植、地下水灌溉、節水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生産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高産、高效、環保”等優點,比傳統的灌溉方式節水90%、節省肥料50%、節省人工80%以上,增産15%-20%,提高了園區的資源利用率、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增産增收效益明顯。

  二是創新的理念。主要是火龍果套種沉香栽培方式,實行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是對傳統栽培方式的一種創新。這一創舉,填補廣東省和汕頭市海邊沙灘火龍果栽培的空白,達到充分利用資源、産品環保無公害的要求。此種綠色、環保的栽培方式,所生産的火龍果不僅無公害,而且口感風味也很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三是綠色的理念。養豬業採用智慧化環控的生豬生態健康福利養殖模式,用益生素代替抗生素,實施無抗生素生豬飼養;運用沼氣相結合的環保節能新理念,將畜禽養殖排泄的糞尿及污水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迴圈綜合利用,將廢棄物污水導入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産生的沼氣用作生活用燃料或發電,沼渣、部分沼液用於農作物種植的生物有機肥料,從而使農業有機廢棄物實現無害化、資源化迴圈利用,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三)有力促進粵臺農業合作交流。臺創園創建以來,吸引了包括臺灣蘭花協會、臺灣桃園縣農漁會等各類農會協會以及臺灣農友(中國)種苗公司等90多批次800多人次臺商到臺創園參觀考察、洽談項目,增進兩岸民眾的交往交流,為粵東更好融入海西經濟區增添了活力。

  三、未來發展規劃

  臺創園將繼續秉持“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産業化、集群化”的經營理念,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同時引入文化、創意、旅遊元素,積極拓展農業的生態保護、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等新型功能,按照“五區、二帶、一中心”的功能佈局進行建設,“五區”即特色蔬菜、特種水果、優質花卉苗木、畜禽良種引進與繁育、農産品加工物流區,“二帶”即濱海防護景觀林帶和田園風光綠帶,“一中心”即臺創園綜合服務中心,整體實現“生態良好、生産高效、生活舒適”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重點打造核心區2000畝“濱海生態農業觀光園”,努力把臺創園建設成為我省對臺及對外農業合作的樣板區、國際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展示區、獨具嶺南風情濱海特色的休閒農業示範園區。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幾年的建設,臺創園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制約發展的困難與問題,主要有:

  1、建設資金缺乏。一是臺創園從一片荒地起步建設,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仍需繼續加大投入、加快建設,特別是加強路網、林網、排水渠係、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建設,而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設進度和招商引資效益。二是農業企業大多靠天吃飯,生産經營風險大,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也需大筆資金,因此,進園企業非常需要上級給予更多扶農支農資金的支援。

  2、土地政策制約。2010年國家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出臺了《關於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設施農用地的範圍、分類、審核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建設用地管理手續更是複雜繁瑣。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地處沿海地帶,規劃建設的土地面積近9成以上屬於基本農田保護區,隨著臺創園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在産品加工、儲存等直接從事、服務於農業生産的生産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的需求受到制約,許多擬定項目建設進展緩慢乃至一些無法展開。

  3、招商引資困難。園區創建以來,雖然先後有多批次的臺商及臺灣農漁協會到園區參觀考察、洽談項目,但由於園區建設涉及政策、資金扶持等問題,目前僅引進1家臺灣獨資企業,園區企業多屬兩地企業合作、合資經營,且僅限于品種、技術、設備的引進、合作,臺灣休閒觀光、農産品加工等精品農業經營模式還沒有落戶園區,未能充分發揮臺灣農民創業園這一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平臺的重要作用。

  五、意見和建議

  為加快推進臺創園建設步伐,進一步發揮臺創園在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議落實專項資金、優惠政策扶持臺創園建設,以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臺灣農業企業和農民進園創業,全面推進臺創園的建設發展。

  1、設立園區專項扶持資金。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由農業部、國務院臺辦批准設立的針對臺灣農民和臺資農企的創業園,是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最直接、最具影響力的平臺。建議農業辦、國臺辦、省農業廳等上級部門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專項扶持資金,支援臺創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開展臺灣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引進等,把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成海峽兩岸農業産業對接互惠雙贏的先行先試平臺。

  2、給予土地用地指標支援。臺創園要發展現代農業,落戶園區的設施農業項目急需解決管理、倉儲用房及農産品物流加工等附屬設施建設用地,這就涉及到部分土地使用性質調整的問題。為了更好、更快地發揮臺創園的效益和作用,建議上級針對臺創園用地出臺相關辦法,賦予和明確臺創園土地使用政策,給予靈活寬鬆的土地性質調整使用政策。如對園區內直接從事、服務於農業生産的生産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的申請設立“綠色通道”,考慮近海、風大的特點給予優先解決用地指標,按農用地管理,可以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由臺創園管委會和農業部門據實審核,報土地管理部門備案,完善土地優惠政策措施,拓展園區發展空間,保障臺創園持續健康發展。

  3、搭建粵臺農業經貿、科研交流合作平臺。建議有關部門定期舉辦和組織開展各种經貿合作和技術交流活動,組織園區企業到臺灣學習考察、洽談交流,推動粵臺在種苗繁育、設施農業、精品農業、休閒農業、農産品加工和産銷等領域的合作。利用臺創園這一平臺,鼓勵本省農業科研機構到臺創園建立研發基地,加強與臺灣的科研合作,實現農業産業的有效對接和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臺創園的示範、推廣和輻射作用,推動粵臺農業交流合作上水準、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