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臺灣農業專家對京山墩子河村土地把脈問診

2016年11月21日 13:43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林克麟(左)與村民在收割後的稻田查看

  11月15日,應荊門市臺辦的邀請,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顧問、臺灣農業專家林克麟先生,來到京山縣曹武鎮墩子河村,對剛收割的臺灣香稻種植地塊土壤進行把脈問診,為明年擴大種植面積進行技術儲備和前期改良。

  在已經收割的稻田裏,林克麟先生和種植戶一起對土壤進行分析探查,還不時拔起地頭殘留的稻茬,對前期水稻生長情況進行詳細查看,並對植株根系生長分佈進行了對比研究。為進一步對稻田土壤有機質、土壤肥力等綜合情況有深入細緻的了解,林克麟先生還要求種植戶對指定的地塊進行了深耕作業,最後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土壤取樣,準備進行實驗室儀器分析,以便為下步改良土壤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隨後,林克麟先生還來到該村稻田灌溉源頭——“龍王霸”地下泉水出水口進行考察,並高興地指出:這是墩子河村的幸福源泉、致富源泉,今年能收穫高品質的臺灣香稻,這是最根本也是最大的保障。他再三叮囑陪同的村幹部,一定要保證地下泉水不受任何污染,保持泉水的高品質,才能保障水稻的優質高産。

  2015年11月,荊門市臺辦為協助墩子河村扶貧脫困,將“稻鴨共棲”産業引入該村,由於“稻鴨共棲”這種綠色高效的種養模式,既減少了水稻、鴨子的種養成本,又互為利用,還收穫了純正的有機稻和有機鴨,比種植普通雜交水稻産值高出近5倍,非常符合精準扶貧産業。雖然今年墩子河村遭受了重大洪災,無法為臺灣香稻配套共生共棲的臺灣白鴨,但墩子河村憑藉肥沃的土地和高品質的地下泉水,仍然收穫了品相好、黏性佳、口感好的臺灣稻米,讓種植戶致富增收已成定局。(王啟宏 鐘擁軍)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