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臺胞三代興辦農場 湖南武岡臺辦支援促進蓬勃發展

2016年11月16日 10:2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1月16日武岡市訊 11月14日下午,湖南武岡市委臺辦主任唐光耀特約筆者來到該市灣頭橋鎮天子山腳下的,看望該場老闆臺屬鄧代禮老人及農場場主鄧陳勇,了解該場的生産經營情況。此農場的蓬勃發展得到武岡市委臺辦的大力關心幫助,也譜寫了武岡臺胞鄧崇剛先生祖孫三代艱辛創業的華美篇章。

  1949年,正在國民黨軍中服役的鄧代禮的父親鄧崇剛隨國民黨軍隊去了臺灣,從此兩岸分隔與家人失散。鄧代禮的母親帶著年幼的鄧代禮孤獨的生活。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兩岸關係漸漸解凍。1993年,鄧崇剛輾轉回到大陸定居,一家人經歷45年的分離終又團聚。為了發展家鄉經濟,回報家鄉人民。有著多年在臺灣從事高科技生態水果種植技術的鄧崇剛決定在家鄉開辦一家新世紀梨園藝場。這種梨是臺灣繼日本水晶梨後培育出來的又一個新品種,具有皮薄、核小、香甜、肉質細脆、糖份高、多汁爽口等優良特點。他的想法得到了武岡市委臺辦負責人的大力支援。1994年春天,鄧崇剛老人從臺灣用棉被裹著新世紀梨的接穗帶回家鄉,在灣頭橋鎮黎明村天子山腳下的玉皇嶺上成功嫁接了二千多棵新世紀梨樹,建起了一個180余畝的新世紀梨園。經過數年精心培植,梨樹長勢喜人,昔日偏僻的荒山成了一座美麗花果山。梨果一上市,便成了搶手貨。

  2005年鄧崇剛老人去世。2009年在武岡市委臺辦負責人的幫助下,以創新觀念進行生態養殖。鄧代禮帶著兒子鄧陳勇又在玉皇嶺山頂開辦了一個5畝地種豬和商品豬養殖場,取名武岡市黎明生態農場。用畜禽的糞便作為梨樹的肥料,實行生態立體種養。這樣種出來的梨子要比那些施了化肥的梨子品質好得多。現在農場存欄生豬達400余頭,每年出欄生豬達700多頭。(台灣網湖南省武岡市委臺辦通訊員 楊良暉)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