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三亞市人大民宗外僑工委赴臺考察休閒農業

2016年07月25日 16:21 來源:三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訊(記者汪慧珊)近日,市人大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民宗外僑工委)組織部分工委委員及相關單位人員赴臺,對休閒農業發展工作進行考察。

  本次考察對香格里拉休閒農場、飛牛牧場、南投桃米休閒農業社區、石園民宿、好客民宿、九品蓮花生態園區、臺一休閒農場、屏東天明農業科技園區、彰化田尾公路花園等進行考察。此外,考察團還拜訪了臺灣省農會和佛教文化聖地佛光山,並就土地利用、政府支援、財政投入等對休閒農業的發展以及臺灣佛教文化發展進行了考察。

  據了解,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臺灣開始推廣以觀光、休閒、採摘為主要內容的觀光農園。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標誌著政府部門正式開始引導休閒農業。到了80年代後期,政府又著力推行“農業+旅遊業”性質的休閒農業。1990年臺灣農委會設立了《發展休閒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閒農業支援力度。1992年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編印相關指導教材,成立相關團體,此後,臺灣觀光休閒農業開始蓬勃發展。

  臺灣依託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觀光旅遊與鄉村休閒産業的範圍相當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上規模的農耕田園、漁業風情、森林旅遊、鄉野畜牧活動內容,還有別具特色的農耕教育、生態保育、民宿體驗、鄉土民俗等休閒活動項目。歷經多年的發展和完善,臺灣休閒觀光農業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景象。截至目前,臺灣觀光休閒農業已發展休閒農場近1300家,提供了近20多萬個就業崗位。觀光休閒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觀光休閒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經營發展形態,顯示了農業轉型為旅遊服務業的美好前景,它對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民收入及繁榮農村社會,都有重要意義。臺灣發展休閒農業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農業及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遊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滿足現代人對休閒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臺灣休閒觀光農業的經營類型多種多樣,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寓農于教,收益頗豐,令人感嘆,觀光休閒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主題代表。

  考察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反觀三亞休閒農業發展所走過的路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不少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一是休閒農業産業缺乏統一規劃,在項目建設上隨意性大,經營項目雷同,特色、品牌不突出;二是休閒農業企業管理不規範,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三是休閒農業園區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大多數員工甚至經營者沒有接受規範的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原來多是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民,缺乏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經驗等;四是休閒農業發展用地受限較多,申請項目建設用地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休閒農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這次考察,考察團對臺灣休閒農業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兩相對照找差距,對三亞休閒農業的發展出路有了更多的思索。下一步,民宗外僑工委將對三亞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並結合本次考察所取得的成果,針對三亞休閒農業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三亞休閒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