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兩岸攜手精耕農田 第三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側記

2016年04月26日 15:54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網訊(記者 阮蓓)4月26日,新津斑竹林。

  穀雨淅瀝、花繁葉茂的美好時節,第三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如約而至。兩岸農人歡聚一堂,共話“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共謀兩地農業互利發展。

  “農業是國本,是兩岸共識。”出席當天論壇的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臺北市前市長、中國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郝龍斌率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兩岸是兄弟,合作尤其是農業合作是最沒有爭議的,發展方向也是一致的,通過舉辦合作論壇不僅可以分享發展經驗,也能促進兩岸民眾感情交流,對未來兩岸關係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農業化學出身的郝龍斌説,川臺兩地都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臺灣在精緻農業、農業轉型方面先行一步,在拓展農業外銷、增加農業附加值方面積累了20年以上相關經驗。而四川是農業大省,被譽為“天府之國”,農業資源豐富,也正在集全省之力謀劃轉型。在此基礎上,雙方通過開展務實的交流合作,構建良好的合作模式,一定能取得豐碩的合作成果。“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到,中國農業生産要從數量增長轉向效益為先、品質提高、數量與品質並重的發展道路,這是農業精緻化的問題,對此,臺灣的經驗可以毫無保留地與大陸分享。‘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通過舉辦論壇這樣一個機制,樹立好的典範,不僅‘斷金’,更要合作互補,實現共用共贏,為兩岸民眾創造更多福祉。”

  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抓住兩岸合作交流的重點機遇,四川已成為大陸西部臺資企業最多、投資額最大、擁有涉臺園區最多的省份。作為川臺務實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川臺農業合作論壇機制正式啟動,兩地農業合作翻開新篇章。三年來,在川註冊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7家,合作專案200多個,金額超過65億元,涉及農産品加工、種養殖、有機及生態觀光農業、農業生物科技等多個領域。

  論壇上,四川省委副書記劉國中希望川臺兩地能夠拓寬農業合作領域,並鼓勵更多的臺資企業通過入股、合作、自建等形式,來四川興辦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將更多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帶到四川,結合實際創造出現代農業發展的“川—臺”融合模式。“2014年達成的《深化川臺農業合作的共同願景》,明確了兩地農業合作的目標、方向和路徑。希望雙方繼續努力,加快完善交流機制,促進項目落地和兩地交流合作制度化、常態化。”劉國中説,四川正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要在2020年前實現38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其中也蘊含著眾多合作機遇。“希望臺灣企業家到廣袤的農村去建基地、建工廠、建園區,做強企業,助農增收。”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后強做了《耕讀文明與農村發展》主旨演講,分別從四川和臺灣兩地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廣泛運用耕讀文明傳承下來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符號進行解讀。他認為,四川在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時,堅持“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即“小組微生”的建設模式,這實質上是對耕讀文明的傳承,增強了農戶對傳統民居、林盤植被、泉水溝渠的保護意識,保護了傳統農村形態,傳遞了傳統耕讀文明;臺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三生”農業,把農業的發展引向“生産、生活、生態”結合,平衡發展,達到生産企業化、生活現代化、生態自然化,也是耕讀文明在當代的新發展和新形式。

  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胡興華則進一步分享了臺灣農村再生策略及經驗。“臺灣農業的演進經過了增産報國、三農農業、三生農業等階段,如果説早期是解決糧食生産、農業農村農民、生産生活生態問題,那21世紀臺灣農業就是要解決農業永續問題。”胡興華指出,一是通過政策配套,建構産業與生活利基的農村環境;二是通過經濟支撐,跨域整合創新加值,擴大産業價值鏈;三是通過永續經營,使農村發揮農業多功能價值。“農業不僅創造經濟價值,還兼具糧食安全、資材供應、生態景觀、環境調節、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社會安定及國土保安等功能,有其無可取代之多元價值。”

  堅持創新驅動,深化三産融合,加快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長謝瑞武介紹了近年來成都市在推進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的主要思路:堅持以科興農、以工促農、以貿帶農、以旅助農,通過構建農村産權制度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産業鏈發展體系、農業資源保護體系等,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2015年成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2%,實現鄉村旅遊收入200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逾2000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690元。“2015年各級財政三農投入417億元,其中農業投入78.6億元,每村每年最低標準達到40萬元。”謝瑞武提出,未來成都將著力打造創新高效型農業、標準品牌型農業、生態安全型農業、開放合作型農業、幸福共用型農業,推進農業一二三産業縱深融合。

  作為本屆論壇舉辦的東道主之一——新津縣,早在2006年就正式設立了四川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全省吸引臺灣同胞來川投資創業、加強川臺農業合作的重要平臺。多年來,該縣確立了“精緻生態、農旅融合”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了“提升農産品品質和農業綜合效益”的農業轉型發展方向,大園區、小業主和大統籌、全託管等農業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學院+基地+基金+品牌”的有機創業孵化模式。“我們啟動設立了千萬美元級有機農業創業基金,開設了大地有機農業發展學院,” 新津縣縣長辜學斌介紹説,“有機食品寶庫”品牌初步打響的同時,農業綜合效益也開始提升。“去年全縣接待遊客人次突破1200萬,其中800萬來自鄉村旅遊。”

  論壇上,一份由四川省委農工委、四川省委臺辦等8個省直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支援臺資企業和臺胞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給兩岸農業攜手描繪了一幅更廣闊的前景。這是大陸首個省級層面出臺支援臺資企業和臺胞發展現代農業的專門文件,從農業補貼、稅收優惠、用地保障等方面出臺了15條政策,將促進川臺兩地農業交流合作縱深發展。

  “峨眉山牽手阿里山,都江堰思戀日月潭。川臺合作,精耕農田,當好示範。”2014年首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上的憧憬,正在巴蜀沃野上開花結果,也成為三屆論壇最生動的注腳。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