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當第一批12萬株“鳳椒大紅袍”花椒苗拉到嵐皋縣佐龍鎮遠景村時,活動室早已站滿了翹首期盼的村民。貨車停穩後,只聽見:“一組7500株、二組12000株、六組9000株……”主任報數,會計記錄,各組長有條不紊地領取著自己組上的花椒苗。縣農林科技局林技中心幹部陳金輝給筆者介紹,我們10月間組織鎮村幹部和有興趣發展花椒産業的大戶,到“中國花椒之鄉”寶雞鳳縣考察,大家對發展鳳椒的積極性都很高,所以我們採購了有“花椒之王”美譽的大紅袍花椒苗,今天是第一批,後天還要拉8萬株。下個周,我們還計劃把種植戶再組織到鳳縣去學習管理養護、病蟲害防治、間作套種等關鍵實用技術。
嵐皋縣屬於典型的山區縣,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地貌以中高山、中山和淺山谷地交錯分佈為主,地形複雜,溝谷較多,坡陡、谷深、土薄,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331米,坡度多在20—40度之間。土壤以棕壤、黃棕壤分佈為主,土層厚薄不均,石礫含量較高,土壤肥力較低,土性微酸。作為全省退耕還林重點縣,2014年以來上級共下達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達3.1萬畝。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一直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經過反覆考察論證,嵐皋縣坡耕地面積達7.5萬畝,土壤酸鹼度成微酸性、全年降雨量達1100mm,年平均氣溫15.0℃,極度低溫-8.4℃,點10℃的有效積溫4725.3℃;年日照時數1599小時,無霜期達242天,先天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花椒生長。“花椒市場需求量大、銷量好、效益高。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我縣緊密結合精準扶貧,把花椒産業發展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經濟林建設目標計劃之一,走可持續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同時依託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優惠政策,鼓勵大戶能人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帶頭髮展壯大我縣的花椒産業,以此帶動當地貧困戶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縣農林科技局局長周春棟説。
花椒被譽為“八大調味品”之一,是家庭常用烹飪調料和中藥配料。其根系發達,造林後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符合我縣大部分山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是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工程的優質樹種之一。
遠景村村支書張友根説:“我們村上已組建成立了花椒産業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鼓勵貧困戶自發參與,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合作社統一供苗、栽植、管理、收購、銷售,將貧困戶與合作社、基地緊密結合,風險共擔、互惠共贏,形成規模生産,促進集約經營、抱團發展。目前已落實花椒1120畝,帶動貧困戶75戶”。
今年以來,縣農林科技局緊緊圍繞“五業”“五園”“巴山畫廊 硒有嵐皋”建設,在鞏固發展魔芋、中藥材、富硒茶葉、林下經濟等傳統優勢産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探索生態治理、扶貧開發和産業結構優化相結合的路子,把發展富硒茶葉、獼猴桃、油用牡丹、花椒等産業作為加快貧困村和貧困群眾脫貧的新途徑,著力構建生態富硒産業體系,持續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及自我發展能力,為順利完成全縣脫貧攻堅任務提供堅強保障。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