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重慶借助好政策 女能人將荒山變花果山

2016年12月02日 15:34 來源:涪陵區增福鄉 字號:       轉發 列印

  60畝荒山能幹什麼?

  涪陵區增福鄉延壽村土生土長的女能人趙小敏,硬是把一片荒山變成了大型土雞養殖場和花果山,並且憑藉當地“增福土雞”品牌優勢,讓自家的土雞成功佔領重慶市場。

  這一過程,耗時11年。此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開荒創業 帶頭致富

  前不久,巴渝都市報社組織開展的聚焦新農村全媒體大型采風活動走進增福鄉延壽村,趙小敏向記者講述了她的創業故事。

  2005年,擔任延壽村村委會主任、42歲的趙小敏看準了增福鄉土雞産業發展趨勢,在延壽村深山裏接收他人流轉的60畝荒山,年限30年。

  當時如何下的這個決心?趙小敏説:“人的一生能有幾個30年?我實在不忍心看著村裏的父老鄉親一輩子困在地裏靠天吃飯,那日子太苦了!”

  帶好頭,讓荒山變聚寶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這就是趙小敏的初心。

  創業一年不到,在增福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趙小敏跟河南的土雞養殖技術員學會了技術,荒山慢慢變成了土雞養殖場。趙小敏還在荒山上種下了柑橘、核桃、柿子,使得荒山成了果園,土雞養殖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

  趙小敏一家的收入增加了,養殖土雞的致富路子也被不少村民所肯定,但鼓勵村民跟著自己養殖土雞,擴大養殖規模,趙小敏心裏卻沒有底——大規模養殖遇上疫病怎麼辦?市場行情不好如何解決……

  增福鄉黨政主要負責人得知趙小敏的擔憂後,多次和她談心,幫助趙小敏和村民選育優良雞種,制定標準化科學餵養模式,邀請行業專家到府指導,開拓銷售市場。

  短短3年時間,延壽村就有200多戶村民跟著趙小敏養起了土雞,全村土雞每年出欄量從不足1萬隻增至10余萬隻。

  “村裏每家每戶都養土雞,養得少的,一年基本生活不愁;養得多的,收入10到20萬元不等。”延壽村黨支部書記陳東升説,村民在養殖過程中,有政府聘請的技術人員指導,售賣又有政府張羅,沒有後顧之憂,村民養雞致富成為當地一個特色。

  政府出力 打響品牌

  趙小敏説,回想11年來走過的路,不幹事業對不起自己內心愛家鄉的情懷,幹不好事業對不起創業路上黨委政府的幫助。

  隨著土雞産業發展壯大,涪陵區委、區政府,增福鄉黨委、政府為趙小敏等村民仔細盤算如何將“增福土雞”品牌打響。

  2006年起,涪陵區委、區政府將增福土雞養殖列入全區優勢特色農業産業項目和涪陵區“十一五”畜牧業規劃發展的重點産業。

  2008年,“涪陵增福土雞繁育體系”建設項目又被列為涪陵區100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促進了增福土雞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同年,為了做大做強增福土雞産業,打造“增福土雞”品牌,涪陵區引進實力企業,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增福土雞産業化發展。同時,通過在重慶主城區舉辦“增福土雞秀”“百雞宴”等活動,使得增福土雞廣為人知,並成功進入重慶百貨、重慶新世紀超市銷售。

  就這樣,“增福土雞”一步一步成功佔領市場,為當地村民掙回了大把鈔票。

  繼續前進 後繼有人

  眼看村裏養殖土雞規模越來越大,自己的年紀也越來越大,趙小敏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應該有個接班人,繼續自己的事業。

  思前想後,趙小敏把目光放在了女兒文靜身上。

  今年29歲的文靜大學畢業後和丈夫何道品一直在重慶主城打拼,小日子過得很幸福。2015年,文靜得知母親的想法後,二話不説,帶著丈夫回到家中。

  “現在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母親的事業也要有人繼承。”文靜坦言,她知道母親在家鄉打拼的意義,除了錢,還有很多情感。

  文靜認同母親的觀點:只要一輩輩人願意守著家鄉,改變是必然的,村民奔小康也是早晚的事。

  現在,回家一年多的文靜對家鄉的發展也有了規劃,她與母親商議,借著增福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在家裏果園辦採摘節,開辦農家樂,以實際行動帶動村民發展旅遊經濟。

  看著女兒一心撲在事業上,趙小敏心裏樂開了花,全力支援女兒的這個想法。

  “人這一輩子,錦衣玉食比不過內心追尋,家鄉創業好過在外打拼。延壽村是我的家,愛家就要看我們的實際行動。”趙小敏説,她活了大半輩子,就認這個理。

  她堅信,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家鄉會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有滋味。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