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粵東西北所有縣市的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散落在南粵大地各個角落的廣東農業公園、類別齊全的首批100家廣東省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這一個個農業成果的背後,印證著廣東現代農業發展的串串足跡。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廣東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責任重大。今年以來,全省農業圍繞“一個目標”,推動“八大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具有廣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新路子。
今年完成或規劃的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廣東農業公園、廣東省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等就如全年農業工作這輛大車的多個輪子,有力地推動我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為我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提供強有力基礎性支撐保障。
“五位一體”示範基地為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添柴加火”
隨著今年第二批項目建設計劃的下達,我省粵東西北74個縣(市、區)實現了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全覆蓋。
作為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五位一體”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是我省統籌整合部分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集中力量、整合技術,高標準建設的一批融合設施、農藝、科技、品質安全與經營主體一體化的現代農業要素集中區域。目的是要使之成為區域現代農業的樣板區、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展示區、現代農業裝備推廣應用的示範基地,示範引領我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今年省農業廳統籌1.56億元專項資金用於38個縣(市、區)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建設,精準投向設施農業、經營主體、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農産品電子商務與品質安全保障體系等建設領域。
根據要求,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要設施裝備完善、科技水準領先、産品優質安全、經營機制靈活、綜合效益明顯。
例如科技水準方面,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要品種優勢明顯,引進整合示範國外農業新品種及我省主推品種與主推技術,耕作制度合理,系統應用現有科技成果,整合示範一批國內外先進實用技術和標準化生産技術規程。良種覆蓋率達10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以上。
綜合效益方面,示範基地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及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基地園區單位面積産出比周邊地域高30%以上,畝産值2萬元以上,示範帶動效應明顯。
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打造成對外農業合作“樣板”
8月25日,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建設工作現場會在韶關市翁源縣召開。會議提出要用3—5年的時間搞好核心區建設,努力將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打造成為引領示範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標桿,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對臺及對外農業合作的樣板區,為推進我省現代農業建設和粵臺交流合作作出新貢獻。
粵臺農業合作園區的建設是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由省農業廳積極牽頭並組織推進的。
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粵臺農業合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粵臺農業合作園區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和抓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及時制定出臺優惠政策,積極採取有效措施,落實項目扶持資金,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正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紮實的基礎設施,突出的産業特色,發揮著良好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臺資進入廣東投資農業的首選地。我省目前已有5個國家級、3個省級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和1個兩岸四地現代農業合作示範區,涵蓋珠江三角洲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粵臺農業合作區域分佈格局。
園區通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制定政策措施,重點項目扶持,計劃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對臺及對外農業合作的樣板區、國際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展示區、新型農民的培訓基地,有效推動粵臺農業交流合作不斷進步,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效益。
以翁源縣為例,作為韶關市粵臺農業園區的主陣地,該縣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致力把粵臺核心區建設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示範點、新品種新技術的特色窗口,已引進以臺資為主的外資企業105家,總投資30億元,新增農業産值8億元,帶動整個翁源第一産業在“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5.8%以上。
廣東農業公園成三産融合發展“重要載體”
“記住鄉愁的好去處”、製造業城市的“生態綠洲”和森林城市的“有機部分”,在佛山,這些稱呼都指向同一件事物——農業公園。
今年6月,佛山啟動了首批農業公園申報工作,是省內首個開啟農業公園創建申報的城市。並在隨後的評選活動中首次引入市民評委和網路投票,由第三方機構隨機抽取3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並由佛山農業局向社會公開招募3名市民代表組成市民評審組,在“佛山農業”公眾號發起農業公園的網路評選活動。
9月5日,根據專家評委、市民評委、公眾投票評分總分高低,最終陳村花卉世界、翰林湖農業公園、盈香生態園等10家單位入選首批農業公園名單,佛山農業公園的建設也成為佛山市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典範。
佛山農業公園的創建是廣東農業公園發展的一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延伸農業産業鏈,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推進農業向多功能拓展。為貫徹這些文件精神,我省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創建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農業公園。
今年,省農業廳精心組織,聯合財政廳整合農業專項資金1億元扶持創建了10個農業公園和2個農業綜合體,省農墾系統和部分市縣也扶持創建一批農業公園。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農業公園的實施是促進我省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有助於延長傳統農業産業鏈條,將農業與加工、旅遊緊密結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同時,廣東農業公園的實施也是傳承弘揚農耕文化、壯大地方服務産業的有效舉措。通過農業公園建設,推進農耕文化、採摘體驗、農家樂、科普教育、民俗風情等産業發展。目前,十大農業公園已有六個開園,超過100萬人參觀。
此外,廣東農業公園的實施還是推廣示範良種良法,打造農産品品牌的重要平臺。通過規範農業公園建設標準,推廣示範良種良法,提高農産品品質,通過農旅結合的方式打造農産品品牌,實現農産品向旅遊禮品的轉變,進一步提高産品附加值,有效增加農業效益,實現農民增收。
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推動廣東農業“走出去”
“著力推動農業 走出去 ,增創農業對外開放新優勢。”這是今年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省農業廳廳長鄭偉儀提出的十大重點工作之一。他要求,要大力建基地,認定一批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集聚技術力量和項目資金投入,加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優勢産業。
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認為,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建設主要目的是在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農産品出口備案基地的基礎上,好中選優,評審認定一批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給予授牌。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服務優化,推進並帶動農業生産標準化,提高農産品品質水準,提升農産品國際競爭力,加快我省現代農業發展。
事實上,去年省農業廳就牽頭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局,共同設立廣東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評審認定工作聯席會議,建立了協調工作長效機制。
今年,由聯席會議組織申報評審認定工作,經聯席會議組成單位的聯合初審,專家組的專業評審和實地考核,最後由聯席會議審定確認首批100家廣東省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名單。
按照七大類分,種苗花卉種植場5家、水果果園及包裝廠7家、禽畜養殖場31家、水産養殖場6家、蔬菜種植基地及蔬菜加工廠32家、禽畜加工廠8家和水産加工廠11家。同時,省農業廳專門安排了3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建設,加快形成從農産品初級原料供應、精深加工生産到國際市場行銷的農業産業化發展鏈條。鼓勵支援企業進行新産品和新技術的研發、引進和吸收,支援農産品外貿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推進以質取勝戰略,提高出口農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同時,通過對企業開展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企業在開拓市場、塑造品牌等方面的能力。
全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邁向“體系化”
惠州市惠東縣、梅州市蕉嶺縣已建成專業的無害化處理場,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病死畜禽收集處理體系,對區域內病死畜禽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珠海市在原有2個無害化處理場建設運營經驗基礎上,引進新的技術工藝和建設模式,投入400多萬元、採用幹化化制技術在鬥門區新建無害化處理場,進一步提升無害化處理水準;中山市積極探索以PPP模式推進項目建設,突破項目選址、用地、環評、立項等難題,項目已進入建設招標程式;廣州、深圳也建成了專業無害化處理廠,為全省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多樣化的借鑒經驗……
今年以來,廣東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部分市縣無害化處理建設初見成效。
事實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去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實施意見》,並投入2億元重點建設10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示範帶動全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時,探索了突出示範帶動,建立定點聯繫的做法,10個示範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去年我省召開推進會進行了全面部署,今年3月組織10個項目縣政府主要領導到深圳市考察學習;無害化處理相關提案被列入省政協溫蘭子副主席親自督辦的重點提案,溫蘭子副主席親自帶隊深入調研,並召開3次座談會,督促加快推進體系建設。
為加快推進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省農業廳成立了10個示範項目建設定點聯繫工作組和專家組,每季度召開定點聯繫會議,協助推進項目建設。建立倒逼機制,制定了示範項目實施時間計劃表,結合通報、督導等措施,倒逼各地按時間節點推進項目建設。目前,10個項目方案均已通過專家評審和批復,項目建設穩步推進。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