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五大發展見行動黨代會精神在基層”大型採訪活動來到了位於淮南市鳳臺縣三鎮交匯的“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管委會項目招商部部長徐佩林介紹道,近一年來,鳳臺縣的農業發展成功地與現代農業科技“聯姻”,並將逐步打造成淮南的農業“矽谷”。
據了解,該園區依託國家、省、市專家,分別建立糧食産業、蔬菜産業、果樹、苗木、花卉、農産品加工物流、休閒農業及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等專業技術指導委員會。每個專家技術指導委員會設首席專家1人,委員4-5人。為園區的産業佈局、發展、提升及新農村建設提供諮詢與技術指導;論證園區産業發展規劃與年度推廣計劃;篩選推介適宜推廣的技術與項目的實驗。
此外,核心區還建有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一處,包括科技服務設施展示2400平方米,科技培訓場所2700平方米。與安徽農業大學和揚州大學等院校合作,開展沿淮稻麥新品種展示試驗,開展優良適宜品種實際種植推廣800畝,建立了水稻、小麥、蔬菜新品種選育、試驗、示範、推廣應用體系,成為全縣農業科技創新與示範推廣的核心。其中更是與揚州大學院士團隊簽訂協議,在園區共建院士工作站。
按照鳳臺縣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訂的《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由縣農業水利投資1000萬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引進國外技術共同建設“智慧農業”展示設施5676平方米,從事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品種+網際網路智慧控制綜合技術應用的實驗示範,建成葉菜館和果菜館各一棟。核心區建設了4000畝林果種植基地,水果産業産值為6000萬元。其中鳳臺縣年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新建400畝優質葡萄基地。引進夏黑、美人指等國際優良葡萄品種,採取深溝填埋有機肥,一次施肥,多年收益。現場,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核心區的蔬菜瓜果種植大多采用“無土栽培”的方式,由科研機構和專家提供營養液配方,園區自主種植。徐佩林稱,“與傳統種植方式不同,‘無土栽培’的小黃瓜一年可結6次果,基本上做到了遊客隨時來都有黃瓜吃。”
目前,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已累計投入2.5億元,初步形成現代糧食、蔬菜、觀光園藝等三大主導産業,以及一個關聯産業——涉農現代服務業,初步形成“3+1”産業體系,産業年産值達到17.5億元。
農産品産量高,也要賣得好。為此,園區投資公司出自建成了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淮南特色農産網。與淘寶網。安徽農網實現聯網,在網上設立了淘寶特色鳳臺店,並在核心區設立了3家實體店。鳳臺的農産品可以通過交易平臺直接在淘寶網、安徽農網發佈産品資訊並銷售。
核心區建成不足一年,就成為了淮南市國家農業科技園、淮南現代農業的示範窗口,這與園區和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開展形式多樣廣泛的合作、積極引進高科技農業項目、高科技農業人才、積極培育一批走産學研路子的科技型農業企業等強化科技依託的一系列舉措可謂是密不可分。“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們將會把園區規劃建成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産全程服務化為引領、以農産品加工為先導、以三産聯動發展為特色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立足淮南,引領江淮,服務安徽,面向全國’的安徽一流、全國知名園區。”徐佩林説道。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