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天氣逐漸轉寒,氣溫越來越冷,但在陳其心裏,卻無比高興和溫暖,因為50余畝柑橘將獲豐收,這讓他有了致富的盼頭。
其實,早在2010年,家住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的陳其就開始種植柑橘,但那時候禾豐鄉旅遊業剛起步,並未給這個偏遠的布依小山村帶來旅遊效益,大部分村民依然以種植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村民們認為:“土地種糧食,人才不挨餓”,對於陳其的“冒險嘗試”,大家都説:“這個人簡直就是胡來。”
“要致富,就要抓住機遇找些好門路,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於村民們的不支援,陳其總愛這樣説。
在種柑橘前,陳其總愛看中央電視臺農經新聞和貴州旅遊新聞,因為那是他致富夢的“聚寶盆”。“農經新聞讓我了解種植業的前景和一些種植技術方法,貴州旅遊新聞使我看到旅遊業發展將是貴州未來發展的主題,發展種植業也屬於農業,也能搞旅遊,電視上叫‘農旅一體化’。”陳其介紹著。他還託人從貴陽給他買回柑橘種植管理、嫁接修枝、防蟲防病等書籍和光碟,有事沒事總愛帶在身上詳讀和研究。陳其常説:“我是抓住機遇就要謀實事的人。”
那兩年,大家的土地都用於種糧食,從農戶手裏流轉土地成了陳其發展柑橘種植的第一個難題。他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最後用高於糧食市場銷售價的流轉價向村民流轉了30畝土地,加上自家的20余畝地。那年,他把自己的致富夢和柑橘苗一起種進這50余畝土地裏。
這些年,由於氣候適宜,降雨量充沛和管理得當,加上果苗全部採用農家肥,土質保護較好,土壤肥沃,果樹長勢極好,去年,柑橘就已提前進入挂果年。但是,陳其知道,讓果樹提前挂果投産,以後産出的柑橘品質會受到很大影響,那年的柑橘,他讓工人全部剪除,果樹從“滿枝頭,被修剪為禿頭。”
今年,50余畝的柑橘正式進入投産年,走進果林,隨處可見“棵棵柑橘挂彎腰,株株枝頭吊金果”,陳其喜上眉梢。
“預計今年12月我50余畝的柑橘就可以採摘,按目前長勢,每棵柑橘可産果100斤左右,根據目前市場均價1至3元每斤算,除去成本保守可獲利潤3萬元。加上近年來我們村旅遊業發展不斷成熟,王車村書法和布依文化得到深度宣傳,現在已經有人打電話來預定食宿和進果林體驗採摘等項目,這樣還可增加其他收入,比起以前種玉米、水稻來賣,這可翻了好幾倍。”談及收穫,陳其總有話説。
對於未來的發展,陳其打算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與周圍村寨種植柑橘的農戶合作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抱團式”發展,並借助開陽縣“硒”資源優勢,打造“富硒柑橘”品牌,以鄉村旅遊為契機,探索舉辦柑橘品嘗節,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農村電商平臺,進行網上銷售,讓布依村寨種出的“金果子”,成為村民致富的好路子。
據了解,禾豐鄉在近年來不斷加大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現已成功打造馬頭古寨、王車布依書法村等鄉村旅遊品牌,為群眾發展種植業,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村民們通過發展經果林種植,切實美了鄉村,火了旅遊,富了村民。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