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扶貧典型樣本
“以前都沒有路進出村子,整(治)田(洋)以後,地好種了,生活真是大變樣了!”44歲的羅大民站在自家的水稻田邊,望著一株株飽滿的稻穗,不由感嘆。
羅大民家住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昂外村。放眼望去,整治後的田裕田洋上,大片的稻田田連阡陌,塊塊都是利於耕作的良田,灌溉渠和平整硬化的道路貫穿其中。
“改造之後,田裕田洋平均畝産比整治前有了大幅提高。”昂外村黨支部書記羊澤良説。
“樂東以田洋整治為抓手,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樂東人大常委會主任韋忠清告訴記者。
希望,正在田洋上孕育。
整田洋整出大模樣
3000畝田洋變良田
昂外村是個有12個村民小組的行政村,人口超過3400人。實施整治以前,昂外村地雖廣,但土壤貧瘠的荒坡多,平整可耕可灌溉的田地少,整體土地利用率偏低。同時,因為沒有硬化的道路,通往村外的田埂崎嶇不平,村民種植的瓜菜很難運出村。
昂外村村民的困難引起了樂東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經過實地考察規劃,2014年9月,樂東決定整治田裕田洋,將荒坡洼地徹底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2014年10月,田裕田洋整治項目正式動工,不但完成了平整土地、排澇去旱的工作,還維修了38條共計14.15公里長的硬化灌溉渠係,在田洋田間開闢了36條共計16.67公里長的田間路網。
2015年2月,田裕田洋改造項目完成。通過高標準綜合治理,田洋實現了灌溉有渠,排水有溝,護坡有草,機耕有路。改造之前,4000畝的田裕田洋只有1000多畝有效耕種的農田,2015年3月改造完成後,4000畝田洋全部投入生産。
“路修好了,車子能開進村,灌溉也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整田真是解決了大問題。”村民羅永思告訴記者。
改得好還要分得好
每戶村民分田5畝以上
實施整治以前,因為田洋田地等次不一,按照土壤地塊的優劣,村裏的分配方式是每一戶人家拿了一塊優等田地,會再分到一塊二等田地,因此大家的地是分散不集中的。
如何將整治後的田地合理分配,讓村民利益均等,考驗著村裏的幹部。
為了順利開展田地分配,田洋整治結束以後,村黨支部成立了調查小組,對田洋整治涉及的農戶進行土地調整和分配入戶,實行支部班子成員、村小組長一對一負責制,做好摸底調查、登記造冊和分配入戶工作。村委會給田地編號,一戶一票進行分配。
“因為整治後的田地平整又集中,且基本沒有良莠之分,因此村民們都很支援一票分配,分到哪就是哪。不到兩個月,土地分配工作就基本完成了。”羊澤良説。
“經過分田後,昂外村4個村民小組共有180戶農戶分到5畝以上田地,實現了資源共用。”駐村幹部陳澤雄介紹。
羅大民告訴記者,現在家裏的5畝地不但畝産有提高,利用便利的排灌系統可以在晚稻收割後抽水種植玉豆、毛豆等冬季瓜菜。去年豆類收購價格高,平均接近7元一斤,“去年我家的純收入有10萬元。”
種養結合兩相宜
多條腿走路助脫貧
走進村裏的裕豐富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92頭小黃牛在牛舍裏或立或臥,54歲的楊志輝和妻子正給其中一頭牛擦拭身體。
楊志輝是村裏的貧困戶,他和另一貧困戶專門負責對牛群進行養殖管理,牛糞處置權歸管理員處理抵做工資,賣牛糞每月有近1000元收入。新産牛崽還能分到三成,楊志輝非常滿意現在的工作。
2015年5月,樂東移民辦向昂外村發放40頭黃牛作為該村水庫移民安置産業幫扶項目,針對牛怎麼分配怎麼養殖,大安鎮、昂外村幹部深入180戶移民安置群眾家中面對面交流,了解群眾對養殖黃牛的所思所盼。
“如果平均發放給村民小組,難以保證黃牛養殖存活率,達不到産業扶貧的目的。而成立合作社,既能吸納資金,也能成為一項産業長久造福昂外百姓。”大安鎮鎮委書記邢益瓊介紹。
成立後的合作社擁有社員180戶1176人,貧困戶社員46戶195人。羊澤良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存欄母牛60頭,一年可産幼崽50頭。預計2018年年出欄可達100頭,每頭牛的市價在4000元以上。屆時,合作社將按一年內售賣黃牛所得全部收入除以社員人數進行分紅。目前,合作社成員戶均份額超過2500元。
“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我信心很足!”站在牛舍前,遠眺大片田洋,楊志輝對未來充滿信心。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