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廣西恭城:村寨青 産業興 鄉風明

2016年10月27日 09:0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記者 龐革平

  “山狀鳳凰,翼垂東南。”走在森林覆蓋率達81.14%的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舉目見四時不謝之花,出戶伴八節常青之樹。一幅“房前屋後皆果樹,一灣碧水繞村宅”的宜居畫卷,生動地展現出恭城生態經濟發展的成就。

  近年來,恭城縣深入挖掘農村文化內涵,傳承地方民居特色,引導村民採用本土材料,聘請本地“土建築師”,運用本土工藝,對蓮花鎮門等、矮寨等村屯進行鄉土化改造,保留和傳承了蓮花“九甲”建築風格,使傳統文化、傳統工藝、傳統風格得到活態傳承。

  門等村是廣西實施鄉土特色建設的第一批示範村,該村所在的萍江流域古稱“九甲”,數百年來,瑤、壯、漢三個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鄉土風格。目前,門等村90%的村民蓋了新房子,但凝聚故土情結的“九甲特色”始終沿襲,並對老屋加以修繕、利用。

  忙完了一天農活,村民蘇開德正在他嶄新的房子前,愜意地歇息著。當初建設這所房子時,自詡“老派人”的蘇開德嚴格傳承了輩輩相傳的“九甲”風格——“人字坡屋面,屋頂鳳扳爪,磚挑檐門頭,扇形屋檐口,方門圓窗頂,紅墻白線條”。在他看來,沿襲先輩的房屋建築風格,就是保留住了根和血脈。“每到過年,全家人都回來團聚,不論走多遠,這裡都是他們的根。”

  恭城有12個村屯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7個村屯入選第一批廣西傳統村落名錄。紅岩、黃嶺、矮寨等7個村屯被評為廣西第一批“綠色村屯”。目前,該縣在鄉村建設中正嘗試對村落民居進行鄉土化改造和重構,突出“鄉土、鄉情、鄉愁”,讓農村更好地傳承農耕文明,彰顯傳統特色。

  火紅的柿子,如蜜的柿餅,攝影“發燒友”和自駕遊客從八方紛至遝來,一年一度的“柿子節”讓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岩村成了旅遊新勝地。“近年來的國慶黃金周,紅岩村60多家農家樂客人天天爆滿,我家的柿餅能賣掉400多斤。”村民朱郭琦開心地説道。

  依託環境優美的生態新村和“金秋柿園”特色景觀,紅岩村村民瞄準自己擁有的“地利”,走起了“農旅結合”路子,成功打造“品瑤鄉月柿、賞柿園風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態家園”的特色生態文化旅遊品牌。紅岩村先後榮獲“全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培育特色農業—建設綠色新村—發展鄉村旅遊”的發展路子。

  目前,紅岩村全村已建成具有瑤族特色的樓房68棟,全都具備旅遊接待功能,配套客房300多間,開辦農家樂餐館50多家,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放眼紅岩村,果園變公園、農家變旅館、農民變老闆,紅岩村的村民足不離村也能暢享現代文明。

  據了解,廣西恭城855個自然村中,自然村100%訂立了村規民約,村屯100%組建了保潔員隊伍,鄉村保潔從“要我清潔”轉變為“我要清潔”,農民群眾注重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家園的文明意識明顯提高。恭城的生態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