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南“中國糧倉”邁步向前

2016年10月24日 14:36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春華秋實。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三農”工作碩果纍纍。糧食生産實現十二連增、總量達到1213億斤;全省農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0853元;全省實現67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在省十次黨代會即將召開的喜慶時刻,本報推出一組《喜迎省十次黨代會出彩三農》特別報道,展現中原“三農”的輝煌篇章,以激勵全省幹部群眾繼續奮力拼搏,讓“三農”更出彩,為中原添光彩。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大省,糧食總産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産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一大優勢、一張王牌”。每10碗中國糧,就有一碗來自河南,每4個饅頭,就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麵粉。作為“中國糧倉”,河南糧食增産、農業豐收,全國農業大局就有了基本保障。

  土壤“吃上營養餐”農民種田心不慌

  杞縣是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除冬小麥外,大蒜種植面積逾40萬畝。

  與當地眾多蒜農一樣,家住杞縣柿園鄉的吳廣安,這幾天也在為來年的豐收做準備。忙碌的不僅是蒜農,每到種蒜季節,村裏便會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杞縣土肥站站長劉軼群。作為吳廣安的老朋友,她總會在這個時候到田間地頭指導蒜農科學用肥。

  當幾十年的經驗遇上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用肥,土壤吃上“營養餐”,大蒜豐收有保障,農民種田“心不慌”。

  劉軼群介紹説,大蒜本就屬於對肥料要求較高的作物,而過去杞縣蒜農大量施用化肥帶來的土壤損害也已經顯現,病蟲害多、産量上不去、大蒜品質下降困擾著蒜農。指導農民擺脫過去超量用肥的傳統習慣,採用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科學施肥,十分關鍵。

  當杞縣蒜農在當地土肥站指導下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時,200多公里外的湯陰,萬莊化肥定制化生産運營中心項目即將完工,幾十台産量在5萬噸適合化肥定制化生産的小型機器設備,年産能達200萬噸,這將是我省最大的化肥定制化生産基地,最終形成化肥産業新集群。土壤檢測獲得配方,電子交易平臺上進行“私人定制”,就近生産,最後通過萬莊農村物流幹線網送達農戶,化肥的C2F定制化生産將在這裡成為可能。

   “接二連三”農民種糧不花錢

  正值麥播期,鄢陵縣農民卻迎來了新鮮事——種糧不花錢。麥種肥料不用買、噴藥收割不花錢,小麥收購價卻高於市場,一系列“紅包”得益於北京天道裕民公司在這裡開展的“農民種糧不花錢”項目,通過産業融合,二三産業反哺農業,降成本、增收益,不喪失土地使用權,農民獲得高收益。

  農民種糧不花錢,底氣在哪?“得益於‘接二連三’,二三産業的引入。”北京天道裕民公司總經理路健介紹説,打通金融服務,向農民免費提供種子化肥等生産資料,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入,讓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同時也降低了生産成本。統一種植、統一管理也帶來了小麥品質的提升,更符合加工企業需求。而通過網上平臺銷售,産品價值進一步提升,小麥的種植成本從加工、銷售中來,從完整的産業鏈裏得到,通過規模效益和減少流通環節産生的附加利潤,覆蓋種植成本,從而幫助農民減負增收。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做農民的“保姆”

  正值麥播,家住扶溝縣崔橋鎮古城村的王啟吉,卻不用為自家的8畝小麥播種,從去年開始,他請了“長工”——省供銷社在當地建立的糧食綜合産業園。大田託管工作隊將為他種小麥。提起大田託管,王啟吉深有感觸:“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糧食,現在有人給咱種了,還比咱種得好哩!”

  土地託管,農業社會化服務,給扶溝農民帶來了不少變化。省時省力之外,科學種田,也讓當地農民驚訝不已。王啟吉回憶去年麥播時自己的擔心“麥种太少了,這收成能好?”“肥料不足莊稼咋長啊?”經過一年的觀察,他豎起大拇指説:“大田託管,科學種糧,以後就在家坐著等收成啦。”

  據了解,扶溝縣糧食綜合産業園由省供銷社和省糧食局共同建設,通過大田託管,土地集中,實現了統一管理和全程機械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當地農民擺脫土地束縛,外出打工沒有後顧之憂,土地收益比以往更高。一方面,土地集中後,“組團”購買農資産品更加便宜,機械化、規模化作業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的引入,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另一方面,品質優良的農産品,在市場上也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