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日,淅川縣生態旅遊捷報頻傳,淅川縣共接待遊客32萬餘人次,實現綜合效益1.5億余元。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該縣緊緊抓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的發展機遇,立足生態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寫好生態旅遊大文章,促進了林業的增效和農民的增收。
該縣堅持全域旅遊、融合發展的思路,全方位打造旅遊景點,累計投資8億多元開發丹江大觀苑、香嚴寺、龍山、渠首等景區12個,建成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2個。成功申報丹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河南丹江國家自然保護區,鳳凰山、猴山、上寺等省級以上公園5個。同時,積極開發農業體驗遊和濱水休閒遊等項目,在丹江沿線建成倉房磨溝村、馬蹬石橋村、盛灣移民民俗村、毛堂龍泉村、金河鴻森植物園、上集雄升植物園、竹博園、九重石榴園、盛灣石頭村等集生態觀光、濱水休閒、鄉村度假等於一體的旅遊景點32個。在景區景點周圍新建農家樂餐館200多家,開展了品魚宴、採柑橘、摘石榴、看石頭村等特色生態遊。
淅川縣注重旅遊推介,成功組織舉辦了第二屆“南水北調渠首美麗淅川”全國攝影大賽,第二屆南水北調移民文化節,香嚴寺景區首屆帳篷節,坐禪谷篝火晚會和採摘節,丹江大觀苑首屆趣味定向賽、秋獲風情節(千人共饗魚頭宴、橘獲採摘節)等活動,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南水北調源起南陽”專題宣傳。
將林業發展與生態遊相結合,淅川縣對香嚴寺、龍山、渠首、丹江大觀苑等縣內主要景區周圍的荒山荒坡實施全域造林,喬、灌、草相結合,進行組團式、立體式綠化美化,植綠造景育花,種植大葉女貞、樟樹、桂花等風景樹21萬株,栽植軟籽石榴、核桃、柑橘等優質經濟林90多萬株,初步實現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
在不斷完善生態旅遊景區景點的同時,淅川縣還注重農家樂、飯店、酒店等旅遊服務經營者和服務員的素質培訓,不斷提升餐飲、住宿、旅遊等服務品質,全縣呈現出旅遊、飲食、住宿互相促進、相互拉動的繁榮景象。據統計,2015年淅川縣接待遊客540萬人,綜合收入25.6億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