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原標題:長江天鵝洲豚類保護區裏生産建廠禁而不止

2016年05月16日 13:47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黃艷 滕菲 

  搞生産、建工廠,明令禁止卻屢禁不止。長江邊一個國家級江豚保護區面臨“內憂外患”,保護區面積從規劃的7萬畝縮減至3萬多畝,成為長江生態保護之困的一個縮影。

  保護之困:“規劃的7萬畝萎縮至3萬多畝”

  順利的話,湖北長江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將增加9名江豚新成員,累計總數將接近70頭。然而,2010年左右,這個保護區內的江豚年增數量僅為2-3頭。

  保護區位於湖北石首市境內、在九曲荊江的上游,是目前長江中游唯一的自然保護和遷地保護結合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21公里的長江故道成為江豚自然生息的寶地。

  但是,記者走訪了解到,隨著沿江開發的力度加大,執法力度和措施的不足,使得江豚生存的大環境仍在惡化,保護區的建設發展和運作也面臨各種“掣肘”。

  一方面,長江排污仍然嚴峻,保護區內污染不止。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介紹,他曾在長江中游一江段多個調查,沿岸城市和工廠像長江直排污水,現在得到一定治理,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是效果仍然不樂觀。“而沿岸工礦企業的排污口報的一兩處,但實際上大幾百處。”

  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廢污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296.4億噸增加到2014年的338.8億噸,共增加42.4億噸,總增幅14.3%。

  記者了解到,石首市和監利縣與保護區臨近的幾個鄉鎮農民生活生産用水都是從保護區的長江故道裏取,但同時污水排放也向保護區的故道裏排。

  天鵝洲國家級保護區副主任張振華説,保護區的水質不如長江幹流的水質,好的地方三類水質,差的地方四類,甚至五類水質都有。

  另一方面,“三區”形同虛設,面積不斷萎縮。根據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禁止從事生産經營活動,其中核心區禁止人類活動。危起偉、張振華等介紹,且不説緩衝區和實驗區了,連核心區的生産經營活動也是司空見慣。

  在天鵝洲保護區內,長江邊很多灘塗都成了“良田”,一年四季都有農業生産。張振華説,保護區是開放式,儘管明令禁止在裏面種地,但是附近農民常年搞農業生産,禁令形同虛設,農業面源污染有增無減。

  張振華無可奈何地説:“保護區的面積規劃的接近7萬畝,但實際上萎縮到3萬多畝。這些年來,灘塗不斷地被農業生産蠶食。”

  除了農業生産,一些地方工業項目也“闖”入保護區。2014年,天鵝洲所在的石首市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開工建設一座農産品加工廠。打地基開建了,我們才知道這個事,跟地方政府協商無果,最後通過向省環保部門舉報申訴,才得以拆掉這個工廠。”張振華説。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