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之機,我國會展躍上一個新臺階,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發展勢頭更加迅猛。會展旅遊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旅遊產業板塊,對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會議、會展旅遊包括各種類型的會議,如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獎勵旅行、文化體育、科技交流等活動。會議旅遊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很多國家將會議產業列入重要產業范疇,由旅遊局下設或者獨立設置會議觀光局,管理和促進會議旅遊。中國會議旅遊的市場規模龐大,增速驚人,在國際會議市場亞太板塊的崛起過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與城市的功能等級情況相互適應,中國會議旅遊已經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為核心的會議旅遊梯級結構。
據估計,2008年中國的會議等商旅支出為938億美元,10年間的年增長率為11.6%,遠高于其他地區的增長率。亞太地區增速最快,過去10年的年增長率達到了7.2%,同期北美與西歐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和4.6%。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國已經全面具備了舉辦國際級會議的能力。根據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的排名,2007年我國大陸(不含港澳臺)接待國際協會會議數量的名次已經躍居第12位,北京排名全球城市第8位,第一次進入全球10強會議城市,上海進入了全球會議城市排名30強。
近年來,我國的會議設施規模和檔次不斷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和上海兩地的高星級酒店就擁有30萬平方米的會議設施面積,全國有54家星級酒店擁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單體會議室,北京五星級酒店平均擁有會議面積1837平方米,上海五星級酒店平均擁有會議面積2137平方米。除星級酒店之外,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等為代表城市的會議中心也紛紛落成。僅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三星級以上酒店舉辦的會議數量已達38萬場以上。北京會議市場的規模最大,政務會議、協會會議處于領先地位;上海則在企業會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此外,依托良好的旅遊資源,杭州、大連、成都、三亞等二線城市也成為國內發展較快的會議旅遊目的地。
會議旅遊是現代旅遊服務業的重要業務內容,也是促進旅遊業轉型的關鍵產業板塊,目前世界會議旅遊收入規模已達2200億美元。現代的會議旅遊已經超越了機票、酒店預訂等基本的單項旅行服務,包括提供規劃會議方案、打理會務接待、安排會議活動等事宜,服務的專業化和復雜程度日趨提升,而從消費特徵和檔次分析,會議是旅遊的高端產品,與觀光旅遊者相比,會議旅遊具有消費能力強、重訪率高、對配套設施要求較高、不受季節影響、停留時間較長等特徵。
美國國家商務旅遊協會與EgenciaTM差旅管理公司(屬于全球最大的線上旅遊公司Expedia)2009年的數據表明,在全球范圍內企業盈利的10%都用在了會議等商旅支出上。例如美國運通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務旅行服務公司,為全球企業500強中400家以上的企業提供商旅服務。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運通的商務旅遊銷售額達到41億美元,與上一季度的銷售額持平,佔運通同期旅遊總收入的80.4%份額,會議旅遊在全世界都成為旅遊商業組織的重要業務。
雖然已經有了巨量的市場規模,但我國目前的會議旅遊產業仍然存在市場化程度較低,行政導向和政府色彩較濃的弊病。有的地方和部門將承辦國際會議當成一種政績,盲目攀比,鋪張浪費,造成了地方國際會議過多過濫的現象。同時,我國會議旅遊的產業組織發展滯後,會議經營企業比較分散,沒有出現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國內涉足會議活動策劃和服務的企業主要有廣告公司、文化策劃公司和旅行社。在服務的專業化程度方面,大部分企業主要憑借組織旅遊的經驗和資源來組織會議活動,市場主體的培育有待進一步推進。大量專業的會議旅遊活動尚未納入政府採購目錄。旅行社是會議旅遊服務的專業運營商,具有集團採購優勢,但在目前我國公務商務活動管理體制下,旅行社難以參與政府的公務考察、會議會展等項目的採購。最突出的就是旅行社的稅務發票不能在財政部門核銷,這種狀況,既增高了政府的運行成本,也使得會議旅遊的經營主體良莠不齊。
為鼓勵和引導會議旅遊發展,筆者建議:首先,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精神,允許旅行社參與政府採購和服務外包。以大型國際展會、重要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為平臺,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鼓勵旅遊發達城市進行會議旅遊的管理體制創新。其次,扶持旅行社等專業產業組織開展會議旅遊市場化經營。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要積極幫助企業搭建與國際會議、獎勵旅遊組織、機構的合作渠道,促進與國外同業渠道的順暢溝通,積極為產業提供信息支持和政策扶植引導,促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最後,針對會議旅遊中出現的盲目崇洋、鋪張浪費現象,要積極落實財政部、外交部聯合發出的《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精神,規范和加強在華國際會議管理。同時,各地要努力招徠真正具有國際水平的會展項目,加強市場化運作,積極探索會議旅遊市場的培育規律,力爭辦出效益,辦出影響,讓國際會議真正與國際接軌。(李仲廣 楊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