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創業孵化器:創業者都哪去了?

2016-02-24 09:18:00    來源:時代週報    

  在孵化器行業激烈的競爭下,越來越多的孵化器推出低租甚至免租的辦公室來吸引創業者。賴志達所在的私營連鎖孵化器“創客街”,由於董事長莫嶸做房地産起家,運營依靠物理空間的孵化器有著天然優勢,因此“創客街”的模式與楊川代為管理的一些政府孵化器相似,能夠免費提供給創業者聯合辦公的環境,每月只收取少量的水電雜費。“免場租這種模式可以走得通,但必須有其他核心價值的幫扶才能真正實現,不然虧損是必然的。”楊川寫道。

  創業孵化器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依靠股權投資。但通過這一方式,資本回報的週期較長,很多近一兩年扎堆成立的孵化器,並不像“創客街”這麼幸運。用楊川的話,在這場比拼現金的遊戲中,很多私人孵化器根本等不到三五年後。楊川告訴時代週報記者,2016年,孵化器行業會進入大洗牌階段。

  機會還在

  儘管截至2015年底,全國的各類科技孵化器還在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但早在2015年的下半年,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紅極一時的孵化器並沒有想像中美好。2015年上半年,廣州一個週末甚至能舉辦100多場創業活動,但下半年就很搞笑,大家就像集體熄火一樣,突然都不辦了。”楊川回憶。

  與美國矽谷等更為成熟的創業市場相比,國內的創業者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市場培養,還未形成“創業從孵化器開始起步”的意識,對孵化器的認識也相對不成熟。賴志達所了解的廣州孵化器行業,平均入駐率遠不到七成。而在創業氛圍更為濃厚的深圳,近日頗受關注的“地庫”孵化器,已經在泡沫中倒閉。“‘地庫’創立4個月,燒了100多萬元,現在淪于只能等待外人來結束‘地庫’的生命……”春節前,地庫創始人楊炳龍在朋友圈發出了這則令人傷感的公告,尋找接手方。在最高峰時期,地庫的入駐率也不到一半,這直接導致了它的入不敷出。

  在這樣的環境下,扎堆創立的創業孵化器行業很快進入了“嚴冬”。“大家就像跟風一樣,這裡面有很多泡沫。很多眾創空間實際上是在茍延殘喘,如果説你對這方面沒有深入了解,或者沒有很好的模式,那你很快就會死掉。”賴志達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廣州現在較為活躍的孵化器應該不超過20家,其他的即便還沒有死,也已經沒什麼精力跟你去競爭了。”

  “2016將是私人孵化器最困難的一年,會有很多孵化器出現經營問題而關閉,同樣也會出現兼併。”楊川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總結。

  從行業發展甚至是生存的需求出發,私人孵化器的轉型或重新定位已迫在眉睫。在創業氛圍濃烈的深圳,大型的孵化器、孵化基地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輕巧的眾創空間。而近日頗受關注的《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就提出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強調“重點在電子資訊、生物技術、現代農業、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衛生、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等産業領域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

  “機會還在,只是它不屬於每個人。”賴志達在分享了《意見》的連結後,如是評價。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