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電影産業還有哪些問題和機會?

2016-02-19 09:53:00    來源:品途網    

  網際網路+電影有多熱?一部叫做《太子妃升職記》的網路神劇創造了單日播放量最高過2億的成績,周星馳的《美人魚》則在上映的第9天突破了20億票房,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如果不是在網上提前買好了電影票,相信很多人春節期間在二三線城市根本買不到電影票。在子超的老家邯鄲,很多情侶輾轉了幾個電影院,都沒有票賣,這樣的事情竟然真的發生了。剛剛過去的2015年整整一年的網上訂票大戰,讓所有年輕人都開始習慣了去電影院前先看看哪些新上線的電影評分最高,哪一家訂票APP更便宜,然後用手機提前訂票。

  這就是2015年中國電影産業與網際網路結合的冰山一角,也就在這一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40.69億元,輕鬆突破了400億大關。“網際網路+”電影已經成為中國整個電影産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2016年的電影産業將會呈現指數增長,格局也將再次重新排位。

  豆瓣影評已被人遺忘

  最早以影評起家的豆瓣,PC時代影響著電影行業的線上口碑。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豆瓣也曾經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卻被O2O的到來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移動時代影評和電影産業的結合必然是從電影的線下消費O2O做起,而豆瓣整體上是點評式社區,這類社區的本質是社交媒體,而社交屬性的産品也是需要粘稠用戶,這一點是和電商産品格格不入的。

  電商的本質是讓用戶可以快速在自己的産品上做出購買抉擇,完成購買交易,豆瓣的慢與電商的快讓豆瓣贏得了影評的口碑,卻輸掉了“網際網路+”電影的入場券。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改變,讓豆瓣丟掉了本該是它主戰場的機會,這一點也希望傳統的電影公司們去思考“網際網路+”電影時代,他們是否能夠輕裝上陣,擁抱時代的變化。

  線上票務的戰爭已結束

  線上票務本來是群雄逐鹿的格局,隨著BAT的介入,戰爭已經提前結束了。線上預售電影票已經成為電影票房的重要保證,春節期間買不到電影票的事情就是線上預售電影票的結果。現在騰訊擁有親兒子微票兒和格瓦拉,以及乾兒子貓眼點評(貓眼點評目前市場份額第一)目前穩居總量第一;阿裏擁有粵科軟體和淘寶電影,外加大量現金補貼;百度其下百度糯米則選擇盡可能多地接入院線方的CIAS系統,與11家院線推出了聯名會員卡,現金補貼也不少。

  票務是院線的生存之根本,BAT也深知其道。百度入股了第二大院線星美,阿裏則與大地深度達成戰略合作,萬達則入股了微票兒,也使得微票兒與萬達的關係非常緊密。其實萬達也入股了時光網,時光網雖然所佔的線上票務份額很小,但對線上票務的未來還是有一些變數的,院線未來會不會反制線上呢?很是值得期待。

  自製劇從草根到專業的進化

  記得去年有一個做導演的朋友告訴子超投資50萬到200萬就可以拍一部自製劇微電影,收益回報可觀。作為外行子超其實並不太相信,畢竟任何生意都有賺有賠。然今年有一部戲徹底的讓子超相信了網際網路自製劇確實是一個趨勢,這就是《太子妃升職記》。樂視用了2000萬的投入拍出了這部網路第一神劇,單日播放量最高過2億,在舉行慶功宴時已取得了26億的傳奇播放量,更是連續10天霸屏新浪微博話題總榜第1名。

  據統計,《太子妃升職記》的會員播放量達到了3.99億次,為樂視吸引新增樂次元會員220萬人,帶來了4100萬收入,另外此劇的全部演員火的一塌糊塗。2016年將有更多的專業團隊投身到網路自製劇中,屆時也會有大量的資本會進入,包括最近愛奇藝的去VIE結構回歸戰略新興版也是因為網路自製劇的崛起而更加堅定。

  網際網路影業的全線崛起

  從樂視影業到阿裏影業,再到騰訊影業基本上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參透傳統的電影産業,規則的透明和資本的推進,讓網際網路影業快速崛起。從之前提到的線上票務,通過流量和補貼,抓住電影最重要的票房核心票務業務。然後紛紛成立影業公司,主導或者參與電影的投資,最後通過自身的視頻網站來進行電影的二次消費。和傳統的電影公司不同的是,網際網路公司除了資本雄厚,而且還擁有龐大的流量,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極大的優化了很多傳統的電影産業鏈資源。

  另外通過自身的網路優勢,改造或者創造新的IP,打通電影,遊戲,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産業融合,讓一個IP可以煥發出更多的衍生價值。另外網際網路公司還可以根據自身特色的大數據來對用戶進行“大數據畫像”,從數據出發支援IP整體開發。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視頻渠道的優勢對網路自製劇發力,比如騰訊的企鵝影業,百度係的愛奇藝影業,還有合一集團的合一影業都在加大自製劇的投入。

  樂視和萬達的全球化佈局

  樂視影業CEO張昭希望中國的電影能夠在全世界擁有更廣泛的話語權,其投資的《長城》將在2016年11月23日全球同步發行,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全英語對話的影片,也是中國元素加全球化敘事語言的嘗試。樂視影業2016年與好萊塢達成12部電影項目合作,同時與獅門影業、黑馬漫畫公司(Drak Horse Comics)、《獅子王》導演羅伯特明可夫(Rob Minkoff)達成合作協議。

  而萬達院線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影院線商,擁有近2000塊銀幕。在全球化之路上如果説樂視影業是全球化生態之路,那麼萬達集團則是更加直接,就在2016年的1月12日,萬達集團正式宣佈耗資35億美元100%收購美國好萊塢中型製片公司傳奇影業,成為迄今中國企業在海外文化並購領域的最大一單。有業內人士表示,萬達收購傳奇影業,直接好處就是能將好萊塢大片變成中美合拍片,在中國國內市場可以拿到至少25%的票房分賬。而對於王健林來説,這只是萬達帝國的新的開始。

  中國電影産業上升空間巨大

  其實不管是與網際網路的融合還是全球化之路,中國電影産業都將在2016年會進入一個井噴之年。剛剛過去的2015年很多好萊塢大片都將中國元素融入進來,來確保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保證。春節前上映的《功夫熊貓3》更是將中國元素和武俠題材發揮到了極致,而周星馳的《美人魚》則在上映的第9天突破了20億票房,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2015年中國的年度每人平均觀影次數是1次,而韓國是4.1次。另外2015年的中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是17.5%,中國電影産業還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與多屏化將電影變成了一個大屏的視頻,樂視影業CEO張昭這樣比喻。未來的中國電影也更加多元化和垂直化,每一部電影都有足夠多的受眾人群,就像《小時代》系列,定位非常精準。另外3D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的電影也使得未來的電影展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創業者們的機會在哪?

  如果中國電影産業是一個大蛋糕,那麼每一個垂直細分的領域都有足夠多的發揮空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曾公開表示,2017年中國電影的WTO保護期結束,那時會有更多的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而中國的大屏的數量是一定的,因此必然會出現對電影螢幕的爭奪戰。其實現在經常在同一個時期會有三部到四部大片佔據著95%的排場。而2017年可能會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很多題材的電影影片,屆時將會有大量的差異化電影觀影的剛需存在,而在此之前全國院線從2007年到2014年的平均上座率不超過15%,即便是2015年也才剛剛達到17.5%,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對於電影行業的網際網路化過程,目前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口電商化,人流從線下重置到線上;第二階段內容IP化,圍繞整個網際網路熱門的IP資源爭奪和銀幕輸出,進而形成多屏互動的IP運營;第三階段運營用戶化,真正按照網際網路思維中最重要的用戶思維來思考和運營內容,電影的生産和發行都將越來越明確的把用戶放在第一位,進一步而言,只有建立了有效地用戶運營體系,電影産業的後産品市場才能真正有效挖掘和展開。2015年是IP年,2016年開始應該是用戶年,樂視影業啟動的和大地院線合作的會員服務系統就是一個開始。

  中國電影市場目前最大的瓶頸問題是內容和受眾之間的資源不對稱,移動網際網路讓電影內容和受眾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資訊對稱。未來線上購票佔比整體超過70%的時候,或許就不會再有靠發行強佔排場來獲取票房的可能性,因為口碑的迅速擴散會讓爛片子的上座率降到影院無法忍受。然而,除了資訊對稱,影片的製作、行銷、發行、場次等市場資源卻沒有建立起和用戶之間的對稱關係,所以整個電影市場仍然是一個有限貨架的模式,排場瓶頸非常明顯。

  雪人電影創始人汪浚表示春節期間6天30億票房,但這是他最不喜歡的檔期,因為這樣一個大檔期裏,三部影片就要佔據90%以上的場次,排場佔比超過1%的影片不超過6部。大檔期是行銷大片的天下,並不是好電影的時段,好的電影市場應該給用戶更加豐富的選擇。另外電影是內容産品,內容的好壞評判是不能脫離受眾而言的,所以傳統的、大眾性的電影評分平臺在新的電影時代,就會逐步失去作用,《小時代》、《惡棍天使》等影片的口碑票房兩極化就是很好地證明,當然反兩極的證明也很多,比如《心迷宮》等。目前市場需要一個對內容的分眾評價平臺,雪人電影正在建立這樣的一個分眾影迷的社群平臺,為影迷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分眾觀影服務。

  雪人電影的模式是通過其線上的APP平臺的社群來聚集分眾的電影愛好者,與豆瓣和時光網不同的是通過社群內的共用經濟共用“C2B”,即發起對電影的反向點映,然後當響應用戶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再通過平臺聯繫電影産業鏈上游的院線,進行個性化的分眾點映。雪人電影將傳統院線的地網融入到了他們社群的共用經濟裏,每一個發起點映的用戶都相當於地網的一個線上志願者,為整個發起負責,也是社群經濟眾包化的體現。整體上子超認為雪人電影除了線上的電影社群外,最重要的還是對線下院線的排場資源的把控優勢。在創業之前,汪浚曾負責樂視影業的O2O行銷和會員業務。

  像汪浚這樣的“網際網路+”電影創業者,從各自擅長的垂直領域對電影産業進行細分切入,將迎來一個全新的電影産業的網際網路創業潮。BAT的網際網路影業的崛起,也從另一個方面加快了電影産業巨頭們之間對優質創業者們的資源爭奪,當這些創業者們獲得大的平臺和資金支援後,也會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電影産業的一份中堅力量。未來的3到5年,將是“網際網路+”電影的大風暴時期,最美的序幕即將開始。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