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思想中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時間:2009-04-16 08:26   來源:中國教育報

  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拓,就在於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

  真正的共産黨人,決不會在道路問題上動搖,更不會把向資本主義回歸視為解放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不斷開拓,本身就是對於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貢獻

  歷史已經表明,一個重大事件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往往要在一段時間以後才能被人們真正地感受和領悟,1978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也不例外。從30年後的今天看,這場大討論的偉大意義絕不限于把一切理論推向了實踐的審判臺,恢復了實踐的最高權威,從更為根本的意義上説,它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奠定了基礎。

  今天仍然需要解決什麼是解放思想的問題

  在毛澤東以後,鄧小平面對的歷史任務不僅是結束“文革”,撥正中國社會主義航船的航向,而且要面對正在逐漸顯露出來的新的時代特徵,這就是後來鄧小平概括的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特徵。“冷戰”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中心,意味著戰爭與和平、革命與戰爭的世界總格局正在改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正在成為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也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競爭的重點。這表明,從十月革命以來利用資本主義危機、通過一連串不間斷的革命方式,促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突出地擺在面前,概括起來就是需要從滿足於社會主義的抽象優越性中回到現實,把立足點從引到世界歷史潮流轉到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認真思考在與資本主義的長期共存中,如何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並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所有這一切的關鍵,就是需要思想上的大解放。

  因此,30年前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其實質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目前進行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大家認為進行這個爭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從爭論的情況來看,越看越重要。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正是有了思想解放,才有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選擇,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就此而言,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意義的確是與日俱增。對此,現在已沒有多少分歧。但是,什麼是解放思想?怎麼繼續解放思想?不僅在當時有爭議,在今天仍然是眾説紛紜。本來,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有很清晰的表述,他説:“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很明確,解放思想是一個有前提、有黨性、高度自覺的口號,前提就是實事求是,黨性就是社會主義,自覺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關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鄧小平有一個註釋:“這個討論是針對‘兩個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當作教條。三中全會的提法,叫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裡同樣很明確,不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當作教條,前提是需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而不是將它們根本否定。可以説,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拓,就在於我們始終堅持了這種作為無産階級世界觀基礎的思想路線。

  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有人蓄意抽掉這一前提去談論思想解放,將其作為一個無黨性的口號,甚至作為資産階級自由化口號而不斷挑戰馬克思主義的底線,絞盡腦汁地要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由於去掉了這一前提,在他們看來,鄧小平關於解放思想的論斷就是矛盾的,他們認為,要解放思想就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不能做到解放思想。他們的著眼點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新的實際和時代特徵的結合,而是要不斷突破馬克思主義的所謂“思想禁區”,並最終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使我們有了歷史方向感

  實際上,對於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説,破除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僵化理解也好,突破對於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也罷,其目的是真正走出一條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歷史和現實作用,就在於給了我們一種信心、一種真理的力量,使我們樹立了一種科學的信念,有了歷史的方向感。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本性不可能真正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可能通過自我調整得到根本解決,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共産主義超越並最終取代不可避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這種歷史趨勢,不是書本教條,而是生活本身的邏輯、歷史本身的實際。從這個意義上説,共産主義理想就在我們的生活實際中。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列寧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於他不是從書本裏,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産主義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後的國家幹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因此,真正的共産黨人,決不會在道路問題上動搖,更不會把向資本主義回歸視為解放思想。

  其實,中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僅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引,而且其本身也是實踐檢驗真理的結果。世界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在其全球化的擴張中,必然不斷地製造發達和不發達、中心和邊緣兩極;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走資本主義道路,必然永遠成為資本主義的附庸;中華民族的復興如果寄希望於搞資本主義,必定是一場災難、一場夢。毛澤東對此有過這樣經典的描述:“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麼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後春筍,努力學習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産生了,增長了,發展了……就是這樣,西方資産階級的文明,資産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産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産。資産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産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

  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幾乎用同樣的話語作了同樣的描述:“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從那時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孫中山開始就想學習西方,所謂西方即資本主義。後來,孫中山覺得資本主義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導致北伐戰爭的勝利。孫中山逝世以後,國民黨的統治使中國繼續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地位,在日本侵華期間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後來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繼續貧窮下去。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説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將近60年,目前又處在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新世紀,情況是否會有所改變呢?胡錦濤總書記最近指出,“中國正面對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鬥爭、國際安全領域的鬥爭、圍繞國際秩序的鬥爭等依然深刻複雜,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依然存在,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依然沒有改變,我們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增強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國家綜合實力”。最近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表明,中國的和平發展和不斷壯大總是讓一些人感到如坐針氈,中國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一些國家總是感到莫大的威脅。它們力圖左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事情為中國的發展設置障礙,企圖讓中國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不平等的角色。對於這種企圖,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指出:“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都不允許它按照西方設計的方式實現現代化,而必須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道路。否則,將不僅對於中國是一場大災難,對於世界也是一幅難以想像的圖景。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不斷開拓,本身就是對於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貢獻。

  因此,在方向和道路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旗幟鮮明,我們必須倍加珍惜經過30年開拓創新樹立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必須永遠銘記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這就是,“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要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要敢於和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的實際和時代條件結合起來,堅決走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路,決不走實踐證明是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那種改旗易幟、放棄共産黨領導、放棄社會主義的邪路”。(侯惠勤: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