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照片講訴幕後故事

時間:2011-07-22 13:38   來源:新浪環球地理

  北京時間7月2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攝影記者菲利普斯科特安德魯斯拍攝了一系列照片,記錄美國宇航局太空梭計劃最後的日子。安德魯斯的系列攝影作品名為“最後的日子:太空梭的最後飛行”,通過一幅幅照片讓公眾了解太空梭、宇航員以及地面人員的生活,了解已經持續了30年之久的太空梭計劃幕後的故事。  

  1.疏散演練

  疏散演練(圖片來源:Philip Scott Andrews) 

  在2010年3月針對STS-131任務的一次例行疏散演練中,兩名宇航員穿過托臺,離開“發現”號太空梭。時年4月,7名宇航員搭乘“發現”號在美國宇航局位於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太中心發射升空。 

  2004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哥倫比亞”號空難事故之後呼籲太空梭退役。重返地球大氣層過程中,“哥倫比亞”號發生爆炸,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發射升空,最後一次執行太空任務,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此項任務為期12天。 

  安德魯斯説:“我的父親(攝影界的老兵斯科特安德魯斯)拍攝了133次太空梭發射。一提到太空梭,他就會興奮。聽到他們宣佈結束太空梭計劃的消息,我們決定啟動這項拍攝計劃。”在宇航局進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時,安德魯斯剛好在場,於是拍攝了這幅照片。他説:“我當時恰好在場,用手中的鏡頭拍攝一系列黑白照片,記錄下太空梭的最後幾次發射。”“最後的日子”歷時幾年時間拍攝完成。安德魯斯説:“我之所以選擇黑白照片是因為我希望作品能夠散發出阿波羅時代的美感,喚醒那一代人的記憶。” 

  2.打開的艙門

  打開的艙門(圖片來源:Philip Scott Andrews ) 

  從其中一個白色房間拍攝的打開的“發現”號艙門。這些房間是凈化室,座落于肯尼迪航太中心發射架人行道上,位於3個軌道飛行器處理設施內。任何人進入或者離開太空梭都必須穿過這樣的白色房間。安德魯斯説:“參與太空梭任務的工作人員通常在發射前進入太空梭,在白色房間的墻壁上簽名。” 

  照片展示了3號軌道器處理設施的凈化室,右側墻壁上貼著一些任務臂章。這位攝影師説:“能夠進入太空梭就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歷。進入並非易事,你不得不趴在地上,手腳並用,爬過艙門。拍攝後幾分鐘,我站起身,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少數有幸進入太空梭的人之一。” 

  3.給引擎加罩

  給引擎加罩(圖片來源:Philip Scott Andrews) 

  3號軌道器處理設施內,太空梭技術人員肖恩金正給“發現”號的舵機引擎加罩。這艘太空梭剛剛結束空間站之旅,正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安德魯斯説:“結束飛行任務之後,太空梭送運到軌道器處理設施內,這個設施就像是一個繭。技術人員進行各種維護工作,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在實施“最後的日子”拍攝計劃時,安德魯斯並不希望為公眾展現一些熟悉的宇航員面孔。他説:“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地面人員,因為你很難看到他們,他們為將太空梭送上太空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是藍領工人,騎著哈雷戴維森工作。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順利發射太空梭。” 

  4.吊在半空

  吊在半空(圖片來源:Philip Scott Andrews) 

  飛行器裝配大樓內,一艘太空梭高高地吊在半空,彷彿懸挂在博物館的天花板下。這種姿態下,工作人員可以安裝巨大的橙色外部油箱和兩個纖細的白色火箭推進器。安裝結束後,太空梭被運到發射架。 

  安德魯斯説:“他們將太空梭吊在起重機下面,吊起的高度有幾層樓高。這是一個難度較大的過程,因為飛行器裝配大樓是為體積更小的土星V型火箭設計的。為了將太空梭固定在適當位置,他們不得不讓太空梭在空中按一定角度旋轉,因為機翼實在是太大了。你能看到太空梭這個巨大的建築內慢慢升起。裝配大樓的空間超過五角大樓,非常安靜,你能聽到的就只有起重機工作時發出的聲響。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裝配大樓,那就是‘大’。”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