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農村教師,看了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我非常贊同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歷史、著力當下、矚目未來,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的五點主張。習近平的講話,不僅回顧了兩岸七十年來尤其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更為關鍵性的是,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兩岸關係發展定下了基調。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裏人商量著辦。”習總書記貼心的話語,奠定了總基調。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鬥、以雙贏取代零和。唯有如此,兩岸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臺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讓子孫後代在祥和、安寧、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中生活成長;唯有如此,才是對民族、對後世負責。
40年來,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告臺灣同胞書》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都已經變為現實。兩岸通航通郵,兩岸同胞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學術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都已經成為了現實;兩岸的經濟交流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兩岸很多分離的家庭成員團圓重聚,兩岸人員往來的增多也使得雙方多年互不了解的隔閡得到消除。
回首40年風雨兼程,我們能夠看到,和平總能戰勝對立,開放總能戰勝封閉,融合總能戰勝割裂,交流總能戰勝隔閡,兩岸人民同根一脈的情感交融與利益連結,能夠經受時間的洗禮與考驗。不管未來外部挑戰如何嚴峻,島內政局幾多紛擾,兩岸同胞反對“臺獨”的意志堅若磐石,共擔民族大義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堅定不移,風雨同舟構築命運共同體的態勢百折不彎,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心聲不可撼動。
我清楚地記得,四十年前的中國大陸與臺灣嚴重對立。我雖然生活在農村,也能夠體驗到這種對立産生的影響。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文告發表後,各地各級人民政府都成立了臺灣事務工作機構,加大力度宣傳黨的對臺政策,接待臺灣同胞大陸訪親認祖,利用各種媒體,協助臺胞尋找自己的親人,落實對臺家屬的優惠政策。就在這個時候,我們村的一位臺屬中年婦女,在上海臺辦和當地政府的溝通下,落實了相關政策,落戶上海,與多年不能相認的兒子團圓。
1979年元旦後,兩岸交往領域之廣、社會聯繫之密、利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在各界的呼籲和壓力下,1987年10月15日,臺當局通過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允許臺灣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親屬的民眾皆可以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個月。長達38年兩岸隔絕狀態的堅冰由此被打破。根據當時的記錄,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結果淩晨時分報名的人群就幾乎衝破大門。臺灣紅十字會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內被索取一空。
此後,“探親潮”以及隨之而來的“觀光潮”“通商潮”,讓臺灣海峽兩岸的往來不斷加深。40年間,兩岸關係已深刻變動,《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的“三通”倡議,如今早已成為兩岸的日常生活,兩岸也從不相往來,變成大交流、大開放。
最近播放的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中,主人公馮都流亡臺灣的大爺,就是通過觀看馮都的奶奶馮大娘在電視上作的尋人節目而越過重洋回到北京,回到自己母親的身邊……
電視劇《姥姥的餃子館》中,一個參加臺海論壇的代表團,非要吃一碗大陸的餃子,在姥姥的餃子館中,吃著香美的白菜餡餃子,不禁悽然淚下,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曾經親手給自己包的那白菜餡餃子,就是這個味……
是啊,四十年來,在《告臺灣同胞書》的激勵下,大陸通過各種途徑給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送去問候,融化了兩岸之間38年不相往來的堅冰。四十年來,有數不清的臺胞與大陸親人團聚;四十年來,眾多的臺胞認同“九二共識”,認同“兩岸一家親”。
七十年風雨告訴我們: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年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了五點主張。習近平指出: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我們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這一情感,從未更改。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這一宗旨,始終未變。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感到,總書記為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定下了方向和路線,落實了具體的行動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裏人商量著辦。也就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兩岸和平統一的方式就是“一國兩制”;明確了和平統一是新時代的奮鬥目標和任務;提出了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初步路線圖,也提出了具體的倡議,即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作者:薛振堂)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