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7  >   “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   最新消息

外國記者點讚中國(現場連線)

2017年10月18日 14:42:1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中共十九大的召開,不僅是中國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世界各國媒體也都在此時此刻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多國媒體派記者來華採訪。據十九大新聞中心統計,已有3068名中外記者前來採訪報道十九大,其中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達到1818人,比十八大時增長6.7%;外國記者來自134個國家,比十八大時增加19.6%,遍佈世界五大洲。

  為了幫助各國記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十九大新聞中心近日邀請各國記者進行了多場參觀。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到了解中國基層黨建,再到參觀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國發展成就,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呈現在各國記者面前。

  “中國的創新令我印象深刻” 

  10月16日一大早,本報記者同35名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記者一起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這些大牌子上的字是什麼意思?”在展覽館的廣場上,來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記者薩馬魯拉維讓記者幫忙翻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這一展館前標語的意思。在理解之後,薩馬魯笑著説:“的確,習主席很了不起!”

  “這個展覽是專門為迎接十九大而舉辦的麼?”“ ‘復興號’這樣的列車中國生産了多少輛?”“‘中國天眼’是什麼時間開始使用的?”“‘紅色通緝令’上的人都因為什麼罪名被通緝?”在每個參觀點前,外國記者們爭相向講解員拋出許多問題,並將答案認真記錄在本子上。來自巴拿馬的記者全程舉著話筒、連著手機在做直播。來自巴貝多的記者還拉住兩位普通的參觀市民合影留念。

  在體驗過展示區的共用單車後,牙買加記者傑克森斯蒂文讚嘆説:“中國的創新能力令我印象深刻。”卡達通訊社調研部負責人哈利德説:“中國的發展速度就像 ‘復興號’列車一樣快。”

  在參觀結束後,薩馬魯告訴記者:“我最喜歡中國動車,以及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等的模型,還有在玻璃櫃裏展示的各種實物。我認為這個展覽生動地展現出了中國的非凡成就。”

  “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新變化” 

  中國的基層黨組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很多外國記者對此十分好奇。

  10月14日,多國記者前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吉祥社區和西城區廣寧街道採訪基層黨建狀況,親身感受中國共産黨的基層治理。

  吉祥社區黨委的“黨群會客廳”自2014年成立以來,每週舉行一次例會,每月召開一次研討會,邀請居民和來自物業、公安的人員共同討論社區內各類問題。當天的會議主題是探討如何關愛社區空巢老人。

  來自日本電視臺的記者古江正彥在會議現場錄了一段出鏡解説。會後他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面,“今天看到黨員在討論這個社區的問題,都很認真,我感覺很有意思”。日本共同社記者渡邊靖仁説:“平時我們較少有機會接觸基層黨員,在這裡我們可以聽到他們的聲音。”關注中國文化的記者參觀了北京中軸線和故宮,觀看了話劇、雜技等表演。在故宮的“端門數字館”,俄羅斯記者瓦西麗薩和同伴開心地帶上虛擬現實頭盔,“走進”虛擬養心殿,體驗坐在龍椅上批閱奏折的感覺。

  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記者參觀了北京新機場建設工地,乘京津城際高鐵赴天津採訪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情況。《多哥新聞報》記者卡塔卡托卡巴參觀北京新機場工地後認為,新機場的建設標誌著中國將打開新的“空中之路”,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將更為緊密,“我會將中國這些最新的發展資訊傳回去,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新變化。”

  “希望我的國家學習中國經驗” 

  專程為報道十九大而來的外國記者中,有很多人多年來持續關注中國發展,聊起中國共産黨的執政理念也是侃侃而談。

  “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特別是立下了在2020年前消除貧困的目標,我認為這是非常重大的決定。如果能夠完成,將會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巴貝多國家電視臺記者霍伊特道格拉斯這樣對本報記者説。他認為中國的發展令人羨慕。“中國共産黨的執政使得政府辦事效率非常高,能夠集中力量使用資源。我認為,習主席是一個意志非常堅定的人,對處理國家事務非常專注,同時又站位很高,具有宏大的視野。”

  蓋亞那《紀事報》記者威廉姆斯奈傑爾表示,中國的發展給他的震撼主要在三個層面。第一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上,第二是在中國文化傳播很遠上,第三是在中國創新加速度上。他告訴記者:“在加勒比地區也能吃上美味的中國食品。中國還有很多了不起的科技公司,現在也能自己製造大飛機了。我希望我的國家能多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

  許多外國記者都和威廉姆斯一樣看重中國經驗的價值。“能來華報道中共十九大,是我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來最為驕傲的事情。而今,國際社會要求學習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的聲音越來越多,而我的所觀所感,更加堅定了我要了解中國經驗、解讀中國發展的興趣和決心。中國經驗不僅是中國的,對於其他國家也具有借鑒意義。”菲律賓記者瑞伊雷克這樣説。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