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小崗,識得沈浩
2010年新年剛過,中國聚焦小崗。大地的早春,註定屬於廣袤的農村。
10多天來,一如30多年前誕生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紅手印”那樣,小崗村的名字再次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網路和新媒體,傳遍大江南北。
不過,這一次是因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一個引領小崗致富奔小康的基層幹部——沈浩。
其實,久仰小崗。那裏附近,出過“平民皇帝”朱元璋。及至新中國,那裏的人又敢冒“殺頭”危險,為吃飽肚子實行“大包乾”。也因此,小崗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發祥地”,英名遠揚。
不甘現狀的小崗,真會“來事”。這裡的“泥腿子”,從來都是有腦子。
這一次,小崗出了個基層幹部的模範,一個百姓的貼心人,一個人民群眾離不開的好幹部。
人曰:“沈浩改變了小崗,小崗也造就了沈浩。”
走進小崗,撥雲撩霧
進得小崗,住農家。與央視記者同一屋。男主人嚴德武,40歲出頭,是“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金昌的三兒子。
沈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什麼一開始小崗村有人打他踢他而後又有數百群眾兩次按手印把他留下來?為什麼在他猝逝後,小崗村人又給予他最高待遇,將他的骨灰葬在小崗?
一個樸實之謎。謎背後,莫非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於是,全身心投入採訪。對小崗農民弄出的事,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
集中採訪、單獨採訪、規定動作、自選動作一一展開。一個個動人故事隨手可拈。
冬日的小崗之夜,寒風刺骨。夜裏坐在被窩裏整理採訪筆記,但發現“殺根”的故事還不是太多。在小崗村健在的12位“大包乾”帶頭人接受集中採訪的座談會上,也是收穫不大。他們回答記者某些方面的提問好像還有遮遮掩掩。這些帶頭人多是見過大世面的,有的多次受到中央領導接見。想從他們嘴裏敲出東西來?要動番腦筋啊。於是,半夜爬起來,與同行在小崗村頭溜達,希望找些線索和靈感。
小崗之夜,靜謐出奇。沈浩生前居住的宿舍就在馬路旁。步行至此,頓感寂寥無比。想想沈浩在此生活了6年。一個從省城來的幹部是如何度過的?這裡一定有更多更感人的故事。
吃早餐時,房東嚴德武透露,沈浩剛來時挨過打。有了!有衝突才能顯示沈浩的品格。於是,緊追不捨,終於從“大包乾”帶頭人嘴裏,巧妙挖出沈浩為小崗村追查集體資産不料遭到歹徒襲擊等幾個具有戲劇般衝突的故事。“他剛到小崗村的時候,説風涼話的、挑毛病的、出難題拆臺的,天天都有。”記者依此撥雲撩霧,了解一個真實的沈浩。
尋蹤覓影 “還原”英模
最早的素材裏,很少提及沈浩妻子王曉勤。甚至有個別素材提及沈浩妻子時,也是以她與沈浩産生齟齬的方式出現,説她有城裏人的“小資”情調,不支援沈浩的工作,形象有點“負面”。
為真實“還原”英模,一定要了解妻子眼裏的沈浩。大家趕到合肥,幾次接觸下來,發現沈浩妻子王曉勤其實是一個真誠之人、善良之妻。只不過,她最不善表達對沈浩的愛。她把對沈浩的愛埋在心靈深處。想不到,沈浩突然離去,這種愛又像潮水般翻騰而出。
沈浩在小崗工作6年,寫了9大本日記。一開始,記者們要看沈浩的日記,王曉勤不肯。她説,這是沈浩的精神財富,要留給女兒的。記者們説,何妨不把沈浩高尚的心靈公之於眾呢?一番攻勢之下,王曉勤同意了。原來,她是想“獨享”沈浩。她太愛沈浩了。沈浩生前曾對人説:王曉勤是他的 “領導”,足見夫妻情深。
情到深處人恍惚。沈浩離世兩個多月了,王曉勤還沒回過神來。日前,王曉勤帶著女兒與中央新聞單位沈浩先進事跡採訪團的記者重逢,她向記者們講述了與沈浩冥冥之中的很多對話,處處透露著舍小家為大家的道理。
或許,王曉勤曾經對沈浩也有“不解”,但她深深懂得: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淘沙揀金,聚焦亮點
“因為冬天,柔弱之水變得堅韌。”
感謝冬天。冬天能磨練人的意志。砥礪奮進的小崗,也無疑是個“冬天”,儼然一個大熔爐,沈浩于其中“熔煉”。
小崗村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基礎不厚,社會關係複雜。沈浩帶領小崗人致富奔小康,“非常不易”。
這不易,換句話就是攻堅克難。
魯迅曾説: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魯迅提到過“民族脊梁”的人,今人看來,大概指的就是沈浩。至少,他是小崗村的脊梁。
這脊梁,為小崗村傾情燃燒,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沈浩早有思想準備。“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淘沙揀金,聚焦亮點。沈浩的先進事跡和精神表現在很多方面,而在迎難擔責、開拓進取方面,似乎尤應關注,使之發揚光大。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夜訴小崗,等待紅日噴薄而出,希冀小崗再鑄輝煌,小崗人日子過得更加富裕美好……(記者邱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