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殿堂的“中國之聲”
我聽到了不同於《黃河》的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交響樂作品。它的作曲技巧非常新穎,又照顧了普通觀眾的欣賞口味,這與當今世界的主流音樂創作趨勢是一致的,讓我耳目一新。
——普萊耶音樂廳、巴黎藝術城藝術總監愛努埃 昂德雷
需要“刷新”的,不止是儒家文化核心要義,還有西方觀眾對中國音樂創作現狀的認識。
要知道,在素有“藝術之都”之稱的巴黎,音樂無處不在,法國觀眾的藝術欣賞水準之高更是舉世皆知。尤其9月更是巴黎的演出旺季,幾乎每晚都有高水準的演出在各大劇院上演。初出國門的《人文頌》能否得到認同,無疑是一次極大的考驗。
演出結束後經久不息的掌聲證明,《人文頌》的藝術價值同樣得到了肯定。在當今的世界音樂殿堂上,中國不能永遠只有民族經典,更應該對接當代最先進的音樂技法,以新的作曲技巧和音樂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國在音樂上的嶄新探索。
“在法國,我們很少有機會能欣賞到中國當代音樂作品,但《人文頌》給我們打開了這扇門。”法國樂評人、《解放報》資深音樂記者艾瑞克説。
當晚演出結束後,巴黎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蘇珊 拉蒙豎起了大拇指。“典型的西方交響樂曲式結構,加上了先進的作曲技法,《人文頌》的音程關係很新,對演奏者的技巧很有挑戰。我認為,中國交響樂的創作水準已經可以和西方平等對話。”